china诞生地:诞生的近义词

  在中国,有一种泥土烧成的器物与它的国家同名,在中国,有一个南方小镇用一位皇帝的年号命名,是谁能有如此大的名号,又是谁能有如此的殊荣?这就是瓷器,就是景德镇,一个千年窑火不熄的东方之城。
  
  China,中国,china,瓷器。世界了解中国始于瓷器,瓷,是中国递给世界最初的一张名片。而在景德镇,瓷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其中包含了太多耐人咀嚼的意蕴。
  
  世界陶瓷业的麦加圣地
  
  公元851年,一位阿拉伯商人曾向他的同胞这样描述他见过的一件来自中国的奇妙物件:这是一个叫做瓷器的花瓶,它像玻璃瓶一样透明。花瓶里的水从瓶外面都能看见,但它竟然是用泥土制成的。
  没有资料表明这件瓷器来自中国的哪座瓷窑,但是从唐宋年间,中国的瓷器就大量出口,成为继丝绸、茶叶之后的大宗贸易商品。数百年后,那位阿拉伯商人的后代终于看到了来自中国的大批瓷器。而那些晶莹润白描画着鲜艳青色图案的花瓶和盘子,大多来自一个叫做景德镇的地方。
  景德镇烧瓷的历史由来已久,史料上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而新平,就是景德镇最早的名字。
  从唐宋元至明清,景德镇一直隶属浮梁管辖。史载,浮梁唐时已有之,古浮梁是江南的瓷都和茶都,白居易有诗:“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说的正是此浮梁。当时已经改称为“昌南”的景德镇出了两位烧瓷匠人,他们把自己制作的瓷器千里迢迢运到长安,以求卖出个好价钱。他们的瓷器质地细腻,酷似美玉,人们纷纷购买。有好事者又把买来的瓷器献给皇帝,景德镇的瓷器立刻受到了皇家的喜爱,从此,景德镇开始为朝廷生产贡瓷。英文CHINA就是昌南的读音演变而来,其原意即为瓷器。
  对景德镇来说,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一千多年前的景德元年,是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继位的第七个年头。那一年是1004年,辽宋一场大战之后,结澶渊之盟,北宋以每年向契丹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代价换来了与契丹长久的和平。契丹从那一年起,不再是北宋的主要敌人,而由后起的西夏取而代之。1004年,西夏王朝的奠基者李德明刚刚嗣位,他的儿子――西夏王朝的建立者李元昊才呱呱坠地,完颜阿骨打建国定都更要等到一百多年以后。在这百余年间,北宋朝廷转为专注于内务,由此进入了中国古代史中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纸币和银行的出现,各种金属矿藏的大量开采,意味着中国迎来了一次准工业化的大浪潮,全国各地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制造和加工工厂,工商业构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体,八大窑系就在这股浪潮中开始争奇斗艳。就在这一年,宋真宗诏令昌南小镇烧制御瓷,并把自己的年号“景德”赐予这个小镇,底款署“景德年制”字样,景德镇由此得名。
  1004年开启了陶瓷史上属于景德镇的时代,将一个响亮的名字告知了世人。当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第一次踏上景德镇的土地时,是这样向他的朋友描述这个东方瓷都的:景德镇处在山丘包围的平原上,有两条河从附近的山岳里流出来汇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公里多长的良港。从外面进港时首先看到各处袅袅上升的火焰和烟气构成的城镇轮廓,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围着的一座巨城。
  
  “景德镇”三个字是无价的
  
  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唯有景德镇是以一种产品跻身这个行列。如今景德镇瓷业叶虽不茂,根却尤在,并非徒以名存。
  景德镇的四大名瓷:青花、玲珑、粉彩与颜色釉,尚无任何一项被人超越,全国最好的瓷器、最好的陶瓷艺术家、全世界唯一的陶瓷大学、全国唯一的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都在景德镇,景德镇是陶瓷专家最密集的城市。景德镇的知名度在这三个字本身,一个有名气的品牌就是无形资产。一个普通中国人,他未必知道景德镇被称为“瓷都”,但多半知道景德镇的瓷器是最有名的;这种调查若在国外进行的话,外国人更可能根本不知道“瓷都”是什么意思,但却很可能听得懂“景德镇”三字的发音,今天在欧洲的制瓷城市提到“景德镇”,依旧能让人肃然起敬。
  今天沿着景德镇陶瓷学院门口的陶阳南路向南行一公里走到一个三岔路口,便走到一个叫湖田的地方,那里矗立着平平无奇的砖房,有菜市场、住宅小区、修车铺、水果摊等,既不幽静,也不喧嚣,因已离开市区,建筑稀少、灰尘扑面,与江西其他的乡镇景象无甚分别,唯一有地方特色的是有家陶瓷作坊,不过这在景德镇也是司空见惯。但如果你细心一点的话,向东走几步路,过一座小石桥,会看到路边立着一块石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田古窑遗址。碑的对面用围墙围住了一个很小的院子,其中还有一个死水塘占去了三分之二的面积。这貌不惊人的地方就是景德镇烧瓷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兴于五代,经宋元两朝,直至明代中叶,持续生产陶瓷达七百余年之久的一处古窑遗址。遗址范围内堆积物极为丰富,五代遗物堆积在村东,宋代遗物在村南,元代遗物以琵琶山为中心,陶瓷碎片最多的刘家坞和琵琶山,中心处厚达几十米,不同时期的瓷片一层层埋藏在土里,像地质一样标示着年代。海内外收藏的陶瓷孤品很可能可以在景德镇找到几件复原品,一些难以断代的陶瓷文物只需与不同时期堆积层中的瓷片加以对照,其年代便一目了然。
  回眸历史,景德镇陶瓷辉煌从来就离不开开放。“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恢弘气度成就了昔日的景德镇。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便是今日景德镇人的豪迈与畅想。
  
  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
  
  有人告诉我,到景德镇随处可见瓷片,这确是真的。巨幅的瓷壁画勾勒出瓷都气派,而琳琅满目的瓷器店更是富丽堂皇,走进去,即便什么也不买,也觉得很有收获,像参观了一回瓷器展览。陶瓷甚至被用作了建材,精美的柱形陶器将围墙装饰得别有风味......漫步街头,当年炽热的火焰燃烧着胸膛。家家户户从小作坊到有规模的厂,无不向世人展示心灵手巧、独具匠心的艺术。连大街上的路灯柱、红绿灯都做成了青花瓷的样子,舞龙逐凤,青花瓷之艺以其清丽淡雅让人赏心悦目,而夜晚的琉璃灯光一泻而下,斑驳着历史的天空。而且各条街道艺术风格绝不相同。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景德镇更像一位古代淑女,舒展广袖,白玉如酥,令人可远观而不可窥其貌。你走着,在路上,可以深深地呼吸空气中弥漫的久远的陶艺精气,而不会有任何的阻隔。
  景德镇的珠山一带,曾经建立着专门为朝廷烧制瓷器的御器厂。祖祖辈辈以窑为生的景德镇人,依然俯身在坯房里,劳作在窑火旁,遍布全镇数不清的坯房和瓷窑,形成了景德镇特殊的城市格局。一条叫做罗汉肚的里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围窑而建,这里的房屋墙壁出现了弯曲,像罗汉胖胖的肚子,人们才这样称呼它。老罗汉肚、刘家土弄、龙缸弄,单从这些街道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制瓷业对这座城市的影响。
  不仅是景德镇上的路灯、店铺和古窑,这里生活的人们也在古风瓷韵的熏陶下,沿袭着瓷这一江西文化脉络中最独特的图腾,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凸显着瓷文化的倾城魅力。青花瓷、红瓷、法蓝瓷,古雅的美学趣味碰撞现代时装的表现方式,瓷的绰约丰姿渗透进衣袂袖口,伴随着瓷乐的声画语言,华服佳人,一展芳华。由瓷衍生出的表演艺术――瓷乐,在古代中国曾一度盛行,我国自古就有“取瓷制乐”的历史,利用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质,制成瓷笛、瓷萧、瓷编钟、瓷二胡等乐器,进行演奏。瓷乐清新悦耳,美妙动听,既具有民族丝、竹、金、革等乐器的演奏共性,更有陶瓷音质清澈透明之特色,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瑰宝。至今在景德镇,还有专业的瓷乐演奏队伍,传承着这一民族的瑰宝。月光下,晶莹剔透的瓷质乐器,轻纱罗裳的演奏者,以及身着瓷裳的佳人,将共同构成一幅美妙动人的画卷。
  曾经景德镇的空气是带着烟味的,这烟味不是闻到的,甚至对眼睛来说也习以为常,它是可以触摸的,从瓷厂附近的小巷走过,把手往脸上一抹,就有可能留下像眉笔画过一样的黑道,那是从城市里林立的烟囱中出来的烟灰,轻飘飘的,像雪一样走着诡异的路线,防不胜防地袭上你的身和脸。如今烟囱不冒烟了,改用电气烧窑了,景德镇的空气质量终于有了改观。景德镇还有很多的变化,民营陶瓷企业逐渐有些了,在渐渐壮大,城市变漂亮了,陶瓷灯柱成为特色景观,电视节目也越来越注意宣传陶瓷文化,各种时尚消费越来越多了,旅游业发展起来了,交通越来越便利了,还有许多变化不一定和陶瓷业直接相关,但只要在变,就有希望。
  如果昂特雷科莱重返人世再来景德镇的话,他将又看到一个明亮的不夜之城,那是由路灯、霓虹灯和五彩斑斓的广场组成的城市夜景,映衬着今天景德镇人创造的新的繁荣。
  编辑/拜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