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的前景化解读 桥边的老人

  摘要:海明威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在《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中也表现的相当突出。本文将尝试用前景化的理论,探讨文中前景化语言特征,从而揭开海明威小说的冰山下八分之七的主题思想,为探讨海明威的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关键词:前景化;《桥边的老人》;文体
  
  前景化是从绘画艺术中引进的概念,指画家将其要表现的艺术形象从其他人或物(即背景)中凸现出来以吸引观者的注意,从而达到画家所期望的某种艺术效果。同样,前景化也可以运用于文体分析中,指“一种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东西的前景化,或从背景中突出的技巧。被突出的特征是语言上的偏离,而背景是人们一致接受的语言系统。语言可看作必须遵守的一套规则 ,而‘突出’是违反这套规则,是出于艺术目的的偏离。”这种偏离既包括对常规语言的偏离,也包括对常规形式的使用或频繁使用,即广义上的排比。
  在前景化理论发展的过程中,韩礼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以他为所代表的功能文体学派深受国内外文体学家的重视。“前景化”作为功能文体学中的重要术语,韩礼德认为是有动因的突出, 可以指某种语言结构在具体文本中在数量上明显超过其他结构的现象,而不是专指那些背离语言常规的变异。而只有那些对表达文学作品整体意义有一定功能的语言才具有文体价值,才可能是有动因的“突出”现象,才有可能是前景化的语言特征。作为文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前景化在文本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前景化的痕迹,对文本作前景化的解读对我们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有着相当大的意义。
  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风格和文体独具一格――语言简练,情节简单,思想深刻。海明威砍去了一切的蔓枝杂叶,只剩下了枝干,这种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八分之七在水下的风格就是海明威的著名“冰山理论”。《桥边的老人》是海明威一部相当著名的作品,依然具有其一贯的风格。整篇小说非常之短,远远不足2000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晦涩的语句,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通篇都是简单的词汇和句法,极少的形容词和副词,更没有表达作者感情的词汇。小说写的是战争,但通篇都没有war(战争),而是写了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且不肯过桥的老人和一个联军士兵的对话。很明显,前景化语言特征在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中体现的相当充分。本文将尝试以《桥边的老人》为例,从文体学角度出发,分别从语义与小说自身、句法、词汇等层面来分析该小说所体现的前景化语言特征,用前景化理论解读该小说隐藏在冰山下主题思想。
  在文体学中,情景语境主要指言语时间发生时的社会情景特征,包含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三个部分。情景语境制约对意义的选择,语篇是在情景语境制约下通过对意义的选择生成,即语义的表达由故事所营造的情景语境支配。该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是一篇关于战争的纪实小说。小说开头通过“尘土”、“浮桥”、“蹒跚”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紧接着叙述了一个相对平和环境下,一个老人和士兵的对话,而这种对话占据了文章的绝大部分。在文章快结尾的时候,通过老人“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的描写,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刻画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作者本来是写即将到来的战争,却用大量的篇幅勾画了一副不着主题的对话场面,这种不同于常规的构思和取材不得不让人注意,并在思考中鉴赏文章。这样的情景语境,突显了语篇的语义,情景化了文章的主题意义。一个忙乱的场面,一个平和的场面;一些逃命的人们,一个仍安然坐在那里的老人,如此强烈的对比,为文章最后的点睛之笔做好了铺垫。那天是复活节,代表着复活和希望,可是老人的希望在哪里了?同时,该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有很强的直接性和真实性,使得读者更容易感受到作者所营造的情景语境。
  在句法上,此篇小说承袭了海明威的一贯风格:段落短小,而且此篇小说中的对话口语性极强,完全符合第一人称的叙述特征。但在表现某些特定的信息时,作者用了稍微长一点的句子。文章中三次写到老人坐在那里,而第二次则是用文章中最长的一个句子表达的:“I was watching the bridge and the African looking country of the Ebro Delta and wondering how long now it would be before we would see the enemy, and listening all the while for the first noises that would signal that ever mysterious event called contact, and the old man still sat there.” 整个句子=I was doing and the old man still sat there,doing后面的句子如此之长,而the old man 仅仅只有几个词。在这句话中,作者刻意用这种结构突显出战争即将到来的紧迫和老人的平静之间的巨大差异。这种句式上质的异化,形成情景化的语言特征,向读者暗示老人似乎认为战争跟他无关,为文章后面披露老人关注战争中对生命的尊重埋下了伏笔。
  在词汇上,几乎整篇文章都是共核语言,由简单句构成,没有任何复杂句式。特别是文章的对话篇幅,完全口语化,电报化的语言,几乎没有修饰语。整个对话中只出现了“blankly”(茫然地)、“tiredly”(疲惫不堪地)、“dully”(不然地)三个副词,且这三个形容词都是描写老人的。如此三个副词,同样起到了前景化的作用,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无辜且悲凉的老人,他不懂政治和战争,也不想懂,他只关心战争中那些弱小的生命,可是当战争来临时,他却无法保护自己和那些弱小的生命。
  另外,在对话的开始,老人两次开心的提到自己在家乡看管动物;而在对话的结束,老人则是两次木然地自言自语自己只是在看管动物。这种被前景化的语言特征,使得文章的情感非常的浓烈。老人看管动物是开心的,但想到动物和自己的命运便十分的悲痛和无辜,这种由喜到悲的情感强烈地撞击着读者的内心,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战争,思考战争中对生命的尊重,思考那些弱者。
  海明威的小说蕴含着深刻的主题,却不能轻易的领悟到主题,这是海明威小说最大的魅力。通过以上对《桥边的老人》的前景化解读,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海明威隐藏在冰山下的八分之七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郭鸿.英语文体分析[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
  [2]Halliday,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M].London:Edward Arnold,1973.
  [3]张德禄,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