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格局的演变 企业投资格局的演变

企业投资的规模水平和投资合理性是影响企业价值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首先从宏观角度考察我国企业投资格局的整体演变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原有的以财政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民收入分配出现向居民部门倾斜的趋势。这种变化使得传统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作出相应的调整。全社会储蓄来源结构从原有的以政府储蓄为主转向以居民储蓄为主要来源。在投资方面,尽管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部门在耐用文章原创网站为-http://www.damishu.com消费品、农村自住建房和实业投资等方面的投资支出所有增加,但是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投资支出仍然是全社会投资的主要来源,资金盈余方与资金使用方出现较大的错位,以发行金融资产方式连接居民储蓄与企业和政府投资的金融体系成为维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保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资金融通格局

单位(亿元)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居民

储蓄

6028.3

7875.6

10223.3

11438.9

资本转移

0

0

0

0

投资

1448.0

211

2410.4

3066.9

净金融投资

4291.1

4892.1

7499.5

8513.2

企业部门

储蓄

2998.1

4373.7

6703.3

8502.9

资本转移

1102.7

1472.5

1605.5

1939.5

投资

7144.0

11608.5

15398.9

197237.2

净金融投资

-3342.5

-5672.4

-6683.0

-8079.5

政府部门

储蓄

1641.2

2218.1

2778.6

3378.9

资本转移

-1103.5

-1473.5

-1616.1

-1949.7

投资

987.0

1191.2

1334.1

1388.7

净金融投资

-654.7

-227.3

-49.27

-88.63

上表以实物交易方式的资金流量表反映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金融通格局。由此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部门储蓄中实物投资的比例均为25%左右,75%左右的居民储蓄是通过金融体系转移的。在投资方面,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部门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例逐渐提高,从1992年的74.6%升至1995年的81.2%,企业部门投资成为我国投资主体和主要的资金需求方。同时,政府部门投资比例迅速下降,其投资比例则从1992年的10.3%递减至1995年的5.6%。另外,在企业投资资金来源中,企业自身储蓄平均仅提供了42%左右,来自政府部门资本转移的比例则从1992年的15.4%递减至1995年的10%,通过金融体系外部融资的比例平均保持在45%左右。而我国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已经由传统的国家融资体系向市场化的金融体系过度,75%左右的居民储蓄和45%左右的企业投资资金来源是通过金融体系的运作得以顺利实现的。

企业投资与企业融资是现代企业资金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无论是新企业的创办还是原有企业的更新改造或扩建,仅凭企业自由资金积累很难全部承担,因此,企业投资之前通常都需要在企业外部筹集所需资金。所以企业投资行为与企业融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企业融资必须以投资需求为依据,企业投资必须充分考虑企业融资能力。

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企业不是投资决策主体,同时企业投资所需资金也是由政府预算统一安排。所以,企业投资与企业融资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企业被授予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权,但是对企业投资仍然施以较为严格的控制,企业依旧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投资决策主体;
同时,在投资资金来源上,尽管来自政府预算的部分迅速减少,但是通过指令性信贷计划获得的国有银行的信贷资金弥补了政府预算推出后留下的空间,因此企文章原创网站为-http://www.damishu.com业投资行为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几年中仍保留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企业逐渐成为投资决策主体,面临的外部融资体制也走向市场化,企业投资行为与企业融资之间的联系逐渐明确起来。

我国企业投资资金来源结构(1992-1997)

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