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塞上碑林红石峡的书法艺术和历史价值

摘要: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雕艺术,是指雕刻在摩崖上的书法、造像或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古代,是古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至隋唐及宋元以后。摩崖石刻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历史价值。据冯云鹏《金石索》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红石峡的摩崖题刻大都是当时守卫边关的武将和文人墨客所题,书法精关,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与此同时,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题刻,或是自然情趣浓郁、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或是著名书法家手笔,为美丽的自然风光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阴刻;阳刻;阴阳刻;书法艺术

中图分类号:K87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027-02

一、背景阴刻和阳刻是我国传统雕刻的两种基本雕刻方式

阴刻是将笔画显示平面物体之下的立体线条刻出,将图案或文字雕刻成凹形。陽刻是指凸起形状,是将笔画显示平面物体之上的立体线条刻出,将图案或文字雕刻成凸形。阴阳刻是在一幅摩崖题刻中既有阴刻,又有阳刻,是飞白体的独特的题刻展示手法。

二、摩崖题刻分析

(一)阴刻

1.“能蟠虎踞”(楷书),长:1187厘米,高:395厘米。上款:大明万历九年岁次辛巳中秋吉旦、巡抚都御史安肃肖岩王汝梅题(1581)。下款:都督佥事宣府高山贾国忠、户部郎中完县念堂田时秀、兵备副使蒲坂龙洪忻同泐石。这幅题刻是红石峡摩崖题刻中最早的一幅题刻,也是红石峡最大的一幅题刻。这幅题刻法度严谨,用笔矫健而不失温润,章法左顾右盼,呼应有致,古雅精肃。

2.“万里长城”(楷书),长:1136厘米,高:388厘米。上款:明万历十四年,岁在丙戌秋九月。巡抚都御史****梅友松书(1586)。下款:镇守总兵官关中杜桐、户部****文堂李于、兵备**河东实吾李春光、兵备副使*丘花川王再聘同*。这幅题刻笔画浑厚凝重,圆劲挺拔,端方雅正,章法均匀疏朗,畅达腴润,朴实自然。

3.“雄石峡”(楷书),长:665厘米,高:408厘米。录文:峡旧名红石色料,取桓桓我武,与料雄迺偕计部纯素郑君料,少山董君,为易今名,*勒之永永。万历癸已孟夏朔旦* (1593)浙崑岩郑汝壁题。这幅题刻下笔沉着、有力,雄宏干净利落,筋骨老健风神洒脱,出神入化,无不如意。

以上三幅题刻都是明万历年间延绥镇的巡抚们所题刻,让我们一起米追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我国古代书法经历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以前漫长的历史时期,秦汉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汉字和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和动荡的时期。在一个充满灾难、血污和混乱的时代,所有固有的权威都被摧毁了,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两汉经学对人的统治崩溃了,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了,人们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开始了对自身价值和不朽人生的追求。在这种执着的追求中,文学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反映在书法艺术上,则是空前的昌盛:大批士族头面人物都“殚精以赴,疲神靡辞”地投入书法艺术,以此为荣,争雄斗胜;收藏、品评书法作品成为社会风气,书法理论空前发展;国家设书学博土,出身寒门也可以书进仕;佛教、道教大兴,给书法注入了新的气息,使书法的领域更加广阔,写经、刻石成为一种兴旺的行业。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汉末以来近400年的分裂和混战。南北文化的大融合使书法清新优雅。特别是唐朝,唐太宗日理万机之余,倾心书法,独尊羲之,道媚淡雅之风笼罩初唐书坛。而敕立书学,以书取仕,使朝野上下莫不笃重书法,趋之若骛。贞观和开元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家威望远扬。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将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宋初,士大夫不屑于书法,书法几废。宋太宗虽然重视书法,但由于他的书法鉴赏水平不高,敕刻的《淳化秘阁法帖》质量较差,宋代书法的风气也与唐代不同,唐代书法品鉴虽然也趋帝王所好,然而,他们都在书法上一比高低,而宋代,书法经常被用作官员升迁的手段,不仅趋帝王所好,汲汲于《淳化秘阁法帖》,而且趋权贵所好,宗法其书。

元代书法是在与宋代迥然不同的基础上展开的。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了中国。元朝的贵族在国内实行的是种族压迫制度,规定各地方行政长官由蒙古或色目人担任,汉人只能担任副职。走上仕途的汉族文人倍受歧视,充满恐惧和苦闷。虽元文宗颇好书画,于天历初年置奎章阁,以柯九思为鉴书博士,但只是消遣而己,故书法艺术并不景气。有成就的书法家也极少。在元末全国起义中,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也比较擅长书法,广赐御札。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之后,大展宏图,复兴文化,诏求四方善书之士。授中书舍人,书写皇帝诏敕。能书之人地位之高,待遇之优厚与宋代相比,似亦不减,因此书法又开始兴盛。成祖之后的诸位皇帝多喜好书法,故有明一代书法兴盛。仍以晋唐法帖为宗,元赵孟頫等人的影响也不小,当时行草书盛行,有成就者颇多,无名书家的简牍之美亦颇可观,而诸大家更能超越元代,与晋唐书法家比肩。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明中叶的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书法也随之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在工商业发达、文人荟萃的三吴地区,涌现出一批雄视当代的书法名家。总之明代书法总体风格在融会上古遗风的同时,博采诸家众长,参融变化,风格奇雅,气韵古淡,自成一体。

公元1644年,满清灭明之后,民族矛盾极其尖锐。清初的四十年间反清战争不断,清朝统治者一方面残酷镇压,另一方面用笼络的手段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礼葬崇桢皇帝,擢用投降的汉人,扩大科举取士名额等等。典章制度,多袭明朝旧典,对汉族文化艺术,多方提倡奖掖,以此笼络汉族地主阶级及士大夫。书法方面,康熙酷爱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董其昌的书法,当时朝廷士大夫无不习董。乾隆尤好书法,即位以后广事购求历代书法名画,诏刻《三希堂法帖》。乾隆尤喜赵孟頫书法,于是,子昂之书又成时髦,士大夫们纷纷效尤。由于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对书体的严格规范,明朝的“台阁体”演化为黑大圆光、千篇一律的“馆阁体”,加上多数书家还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羊毫笔,因而清初书坛被一股妍弱的书风统治着。

总之,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转型,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书法的樊笼,开创了碑学,其成就尤其是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可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一种刚健的书法风格。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在书法创作中彰显个性,使得书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明清之际的书法作品情感丰富,面貌各异。这些作品为现代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4.“中外一统”(魏书),长:1294厘米,高:368厘米。上款:康熙元年岁次壬寅仲春吉日(1662)。下款:都御史三韩林天擎题。这幅题刻魏书字体,有楷意。如山如岳,筋力匀到,富有奇趣,以骨胜、雄健古雅、威而不猛,方圆刚柔之势称得上难得的佳作1

5.“俯纳遑流”(楷书),长:1338厘米,高:340厘米。上款:康熙岁次癸亥孟秋之日(1683)。这幅题刻笔画既有欧体的方圆峻拔,又有颜体苍劲雄健,运笔能用锋尖把起收笔处写得细瘦尖锐,又略微丰腴,形体方圆兼备,筋骨老健,是红石峡众多题刻中比较独特的一幅1

6.“灭成雄秀”长:550厘米,高:360厘米。上款:榆林守长白德明并书。下款:乾隆于酉荷月(1777)。这幅题刻是红石峡唯一的一幅满汉对照的题刻,上面四字是满文,下面四字是和它意思相对应的汉字。题刻为行书,风骨潇洒,意趣飞越,灵姿秀出,雄强灵活,峻峭不可限度17、“榆谿胜地”(行书),长:360厘米,高170厘米。上款:光绪建元春正月(1875)。下款:皇清钦差大臣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陕甘总督一等恪靖伯加一等轻车都尉左宗棠题。这幅题刻是红石峡众多题刻中书者名气最大的一幅,这幅题刻用笔沉着,结字精致险劲,意态从容,典雅端庄,笔法坚实、严谨,是红石峡不可多得的佳品。还有“天限南北”、雄石封関”等27幅题刻因篇幅原因,不能逐一介绍。

(二)阳刻

1.“兢秀争流”(行书),长:742厘米,高:253厘米。下款:乾隆丙申夏日观察使者芜山许宗智题(1776)。这幅题刻书以韵胜,温雅、清远萧散,姿媚韵胜,风骨潇洒,意趣飞越。

2.“地接秦封”(楷书),长:345厘米,高:125厘米。上款:嘉庆岁次于丑仲夏月(1817)。下款:榆林镇长白韦陀保重修。这幅题刻书体结字取势纵长,给人柔和而又流畅的感觉,落笔凝重严谨、动中有静,吐纳有致,加之体丰而腴,笔力外柔内刚,神情流放,含蓄韵远。

3.“天外奇峰”(行楷),长:241厘米,高:98厘米。上款:同治岁次壬申仲夏月(1872)。下款:特授延榆绥镇标右营游击、甘肃平凉府固原州慕寅题。这幅题刻楷法中有行意,用笔沉着,点画体相,行气端庄,雄劲而锋芒,内剑之笔势明显,意态从容,风棱秀出。

4.“磐石千秋”(楷书),长:393厘米,高:116厘米。上款:光绪二十五年荷月(1899)。下款:知榆林府事光昭榆林县???知事孙云宫书。这幅题刻书体雄健,骨气深稳,浑劲清深,体兼众妙。

5.“大漠金汤”(行楷),长:357厘米,高:135厘米。上款:光绪二十五年荷月毂旦。(1899)下款:延绥镇龙德胜书。这幅题刻运笔稳实中见平和,既风骨独存,又不失劲健。

6.“山河鞏固”(楷书),长:393厘米,高:125厘米。上款: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己亥(1899)。下款:分巡延榆绥道马相如题。这幅题刻有大家气魄,取势与运笔蕴有北方书派之气骨,宽博浑朴、温厚匀美是这幅题刻特有的风貌。

7.“重新胜境”(行楷),长:393厘米,高:118厘米。上款:雄山寺,榆之胜迹也。白甲申(1884)之秋,河流涨废,逼近山根,山门、钟楼尽付逝波。府*席泉熊公,名世沂,米游于此,叹惜良久,爰集同人募化重修,米客皆然乐从。于是凿石导河,创开溪径,而庙貌为之一新,是可见胜迹。常*足以决我辈之登峡者,皆公之力也。恭赠四言,泐诸贞珉,以志不朽。会末等谨跋。下款: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下浣(1900)。这幅题刻体势以楷书为主,用行书的笔法,点画峻厚,血肉丰美,体现了用笔千古不变的内涵,它以血肉取胜,表现出一种运动感,一种跃然石上的欢乐之情。

8.“豁壑迎春”(楷书),长:121厘米,高:360厘米。上款:光绪庚子季春偕熊鲁泉宾*徐松浦协戎光显堂太守彭述卿明府来游留题(1900)。下款:署延榆绥道山左刘纶襄并识。这幅题刻用笔温和,锋芒内剑,结构天然,血肉丰满,给人娇美流逸的感觉。还有“金汤吐秀”、雄镇三秦”等7幅题刻,因篇幅原因就不逐一介绍了。

(三)阴阳刻

1.“巖壑金汤”(飞白体),长:1276厘米,高:310厘米。上款:万历戊申秋吉(1608)下款:榆溪王威题。这幅题刻笔画浑厚凝重,圆劲挺拔,结体方正,章法均匀疏朗,朴实自然。

2.“苹夷天堑”(飞白体),长:1586厘米,高:420厘米。上款:万历癸丑仲夏之吉(1613)下款:河东刘敏宽题。这幅题刻笔法劲健,点画浑厚险峻,结体取纵势,顶天立地,给人一种精神飞动,生机勃勃的强烈感受。

3.“襟山带河”(飞白体),长:1000厘米,高:300厘米。上款:康熙元年岁次壬寅孟秋吉旦(1662)。这幅题刻书貌整齐而不呆板,灵活而不凌乱,气势连贯,用笔精妙,潇洒有风骨。

4.“巖居川观”(飞白体),长:920厘米,高:320厘米。下款:辛亥四月同副宪高公光祉、郡司马谭公吉璁游此题,奉先许占魁书(1671)。这幅题刻结笔秀美,畅达腴润,姿媚韵胜,筋骨老健,风神洒落。

5.“崴赫具瞻”(飞白体),长:1280厘米,高:340厘米。上款:大清康熙辛酉秋日(1681)下款:古燕李承恩题。这幅题刻是阴阳刻中保留最为完好的一幅,题刻运笔方硬奇逸,洒落峻秀,给人秋气凌霜的感受。还有“列屏雲塞”、畏天鐵垛”两幅题刻上、下款风蚀严重,无法辩识。

以上五幅题刻均为飞白体,虚实相应的飞白笔法,用笔枯燥,给人以独特的感受。为了体现飞白笔法而在雕刻中采用了阴阳结合的手段,给人强有力的视觉冲击。

三、结语

以上56幅题刻都是相对较大的摩崖题刻,作者1992年至今一直在红石峡文物管理所工作,有些题刻在作者初到红石峡文物管理所工作时字迹还非常清晰,随着时间的流逝,因红石峡石头质地比较松软,自然风蚀现象比较严重,导致红石峡东、西崖峭壁上出现了许多幅“无字碑”。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奇特的艺术,也是世界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书法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了解中国书法史,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继承书法的优良传统,发展现代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贺菊芳.红石峡摩崖石刻.陕榆新出批(95)0016号1995年10月第1版.

[2]土富春,李建平,谢静.榆林红石峡:水利史迹与碑刻[M].西安:陕西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陜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10).

[3]邱振中,吴鸿清,中国书法杂志社编《书法艺术》第三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贺晓霞(1972-).女,陕西榆林人,大专,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