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降血糖,更少低血糖_吃完降血糖药后为啥成了低血糖

     对于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是他们最大的威胁之一,严重低血糖导致死亡的不良事件也时有发生。对低血糖的恐惧是良好控制血糖的主要障碍。   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药物,是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降糖药物。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磺脲类药物问世,开创了口服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局面。第一代药物以甲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为代表,后者目前已不再使用。第二代药物包括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等。第二代药在第一代能有效降低血糖作用的基础上,安全性进一步得到加强。如何既使血糖控制正常,又减少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这一难题是传统的磺脲类药物无法解决的。
  低血糖反应一直是磺脲类药物的一个主要的不良反应,但是第三代磺脲类药物――格列美脲(亚莫利)更好地调整了药物结构,使之发生低血糖反应特别是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很少,这归功于其结合的受体亚单位较小,从而使它从胰岛B细胞上解离的速度较快。
  磺脲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胰岛B细胞的特异受体――磺脲受体(SUR),通过引发一系列生理效应,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研究表明,不同的磺脲药与磺脲受体结合的蛋白质分子量和结合能力是有差别的。
  体内、外试验说明,格列美脲的降糖活性高,这得益于其能够与胰岛B细胞上小分子蛋白受体结合。格列美脲与65kDa蛋白结合,其他磺脲类药则与140kDa蛋白结合,因格列美脲与分子量较小的受体结合,结合受体蛋白比较快而灵活,解离更快。与某一传统磺脲类相比,其结合的速度快2.5~3倍,而解离速度快8~9倍。与受体结合迅速,使之能更快更有效地刺激胰岛素分泌 ;高解离速度,使之很少与食物发生交叉反应,从而使低血糖发生减少,严重程度降低。
  有一项前瞻性研究,随机调查21 607例糖尿病患者使用磺脲类药物3年(长期治疗)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危险性,结果表明,亚莫利引起严重低血糖发生率仅为0.43%,较其他传统磺脲类药物要明显低得多。
  新一代磺脲类药物格列美脲还具有非胰岛素依赖的降糖作用,即胰外降血糖作用,其中包括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提高等。实验证实,新一代磺脲类药物格列美脲的胰外降糖作用更强,是第二代的2倍。这也是新一代磺脲类药物的继发性失效率低于其他磺脲类药物的原因所在。
  此外,低血糖的发生还与年龄增长、肾脏功能不全及不规律饮食等危险因素有关。应用传统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时,病人必须严格按时进餐,并在两餐之间加餐,这就限制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研究证实,格列美脲具有独特的双重药理作用,可使它在更低的胰岛素水平下即能发挥同样的降糖作用。格列美脲导致的刺激胰岛素分泌依赖于患者血糖水平,具有生理性血糖调节的特点,这一特点提高了该药的安全性和顺从性,每天服用1次,服用方便,不受餐时影响,可使更多的患者通过口服降糖药就能有效控制血糖。格列美脲还具有节省胰岛素的作用,故对调节血脂水平、减轻体重方面也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