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词语教学“语用”的度

陈蓉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各学段学习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词语教学是否有效,决定着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强弱。然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认读多一些,理解少一点;积累多一些,运用少一点;理论多一些,过程少一点。那么,如何把握好词语教学“语用”的度,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呢?

一、直观生动重过程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应将具体形象与抽象概念结合起来,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词语,获得体验,培养语感。

1. 抽象词语形象化。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词语解释得越形象、越直观,理解的效果就越好。比如,教学《青蛙卖泥塘》一课中的“第一次卖泥塘”这个环节时,教师先出示一张生动的图画,让学生观察图画后说说青蛙在做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自己是青蛙,会怎么叫卖?在教师的激发下,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纷纷兴致勃勃地叫卖起来:“卖泥塘喽,卖泥塘!”这时,教师再出示文本第三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卖泥塘喽,卖泥塘!青蛙站在牌子边大声吆喝起来。”引导学生找出一个表示“大声叫”的意思的词语。经过之前的直观教学,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吆喝”就是大声叫的意思。紧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卖泥塘为什么要大声吆喝?学生就会联系上文想到,原来青蛙是很想把泥塘卖掉。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带着“很想把泥塘卖掉的心情”来表演读这个句子。这样,“吆喝”这个词语的教学,从看图直观感知,再到理解说意思,最后到体悟表演读,循序渐进,深化理解,效果很好。

2. 抽象词语想象化。

有一些抽象的词语无法仅靠语言的解释或说明,而应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由想象,进一步感受语言的温度,使学生对语言的感觉更加敏锐。比如,在教学《掌声》中的“第一次掌声”这个片段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画出表现英子自卑、忧郁的句子和关键词,再引导学生换位体验英子的内心在想些什么。从英子这个低头的动作,学生体会到了英子矛盾的内心世界:是上去呢,还是不上去?如果上去了,担心走路的姿势会被同学取笑;如果不上去,又害怕被老师批评。此时,一个自卑、忧郁的英子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了。紧接着,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一个词语,来形容英子这种左右拿不定主意、复杂矛盾的心情,学生马上就找到了“犹豫”这个词语。这样,学生就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犹豫”这个词语的意思。这样的词语教学,教师并没有停留于字面上的解释,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由此可见,对词语的联想、想象不仅拓宽了词语背后的空间,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词语教学的广度得到了开拓,灵动性得到了展现。

二、联系实际多揣摩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感受词语表情达意的巧妙作用,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敏感度,这是中、高年段词语教学的必要也是重要任务。

1. 联系生活实际,品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比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来学习第一个场景,从而感受母亲工作的辛苦。当学生找到“龟裂”一词时,先纠正多音字“龟”的读音,然后直接提问“龟裂”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通过课前预习,学生从字典中查到了“龟裂”的意思是指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但教师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照本宣科,而是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龟裂的手是什么样子的,谁的手是龟裂的”等问题。紧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文中母亲的手为什么会像老人的手那样龟裂呢?经过点拨,学生马上想到龟裂是因为母亲很辛苦、很劳累,干了很多活,做了很多事情。于是,学生渐渐和作者产生了共鸣,体会到了母亲为了作者和这个家庭付出了太多太多,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又继续找到了“震耳欲聋”这个词。教师先让学生说说“震耳欲聋”是用来形容什么的,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平时听到的什么声音是震耳欲聋的。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雷声”“机器的轰鸣声”等。教师再引导学生想象在震耳欲聋的环境中会有什么感受。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感受到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和工作的艰辛,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作者的心酸。像这样抓关键词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多揣摩,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与生动性,可谓是一举两得。

2. 对比品悟,体会词语表达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比如,在《掌声》一课的第三自然段中,“一摇一晃”这个词出现了两次。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品悟,体会英子不一样的内心世界。第一次“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可以体会到英子的内心是非常紧张和自卑的;第二次“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因为得到了同学们的鼓励,英子的内心充满了自信和感动。这样的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明白了鼓励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停留在对词语表层意思的理解上,而是引导学生对比品悟,准确地理解语言的内涵,体会词语表达的精妙。

三、创设情境会运用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精准运用、贴切表达的目的。例如,《爬山虎的脚》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本段時,教师先出示第四自然段,让学生默读并圈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动词。然后教师用自己的手当作爬山虎,在黑板上演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动作,并引导学生边看边朗读这段话。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这几个动词的意思。接着教师将句子中的这几个动词调换了一下顺序,与课文原句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进行辨析,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了这几个动词。最后教师播放动画视频,让学生边看视频,边用课文中的这几个动词,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这样,通过创设各种语言实践的情境,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同时也理解了“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而不是“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同时,这几个连续的动作词语得到了重现、巩固和训练,学生在无形当中积累了词语,学会了正确地运用,体会了用词的准确。

总之,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不可忽视,教师要把握好词语教学“语用”的度,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词语的温度,创造词语的美好,从而让学生获得理解的方法,涵养理解的习惯,为将来可持续发展的阅读与表达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