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需关系分析高校教学改革

夏玉丽

摘要:供需关系理论作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来分析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很多问题,帮助厘清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思路,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分析和改进途径、渠道建议。

关键词:供需关系;教学改革;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8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推动着我国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走向深化细化。

供需关系理论作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含义是指供给予需求是一体两面的,一方面供给决定了需求,可浅显理解为生产决定了消费,另一方面需求也反作用于供给,即需求促进或阻碍了供给的发展,也可理解为消费影响生产的进行以及如何进行,向什么方向进行等。当供给及需求二者保持相互平衡时,即生产和消费保持均衡时,人们的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市场经济秩序可以稳定有序推进,当供需关系不平衡时,人们的需要就很难得到满足,市场经济秩序也会发生波动。因此,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总是在追求供需关系的平衡,尽管这种平衡很难达到,但也正是在这个追求平衡过程中,促使着人们不断调整策略、资源、结构等来推动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前进。

供需关系也可以用来分析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很多问题,帮助我们厘清改革的方向和思路,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分析和改进途径、渠道建议。

1从供需关系看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培育优化学生能力,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但从根源上来看,也正是因为现今的教育结构、教育内容、人才培养结果等方面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无法从根本上全面满足人民教育的目的和需求,才迫使教育改革提上日程。但仅仅提上日程显然不够,要满足人民的需要,还需要了解人民具体都需要什么内容。为此,教育部围绕让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的基本目标,在《意见》中从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加强组织保障几个方面明确对教育教学改革进行要求和规范。

以上是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从微观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视角来了解一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举一个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使用手机来看,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普遍拥有智能手机,而且为数不少的学生还拥有笔记本电脑,这大大方便了他们获取知识的快捷性和多样性,但也由此出现了一系列其他问题,一是不少学生开始沉迷手机,上课、吃饭、睡觉都不会将之放下,被称之为患上了“手机依赖综合症”。而且这当中的很多学生不是用手机来学习,而是用来打游戏、刷视频、听音乐、看小说等,为此影响到他们的学習和生活,甚至有学生因此厌学退学的情况。二是学生习惯了在网络上快速搜索问题,但却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思考和观察的能力,他们频繁从网上获取知识,却很少去分析所获取的知识内容是否真实准确,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和结果,背后有没有什么隐含的意义等。同时,由于知识的碎片化和速食化,他们很难在头脑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很难在不成体系的知识架构下去有效指导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加之他们容易陷入“娱乐沉眠”的短暂快感中,而忽视时间的流逝和长此以往对自己造成的难以挽回的后果,势必对他们当下及未来生活造成不利影响。更为可怕的是,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想要更改纠正就愈加耗时耗力,这是我们所不愿见到的。三是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还存在主动性不足、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等情况,加之学校教育更多的依赖教材,更多的强调教师讲授而非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且相对缺乏情境性和趣味性,教学方式方法及思维跟不上学生步伐,也即“金课”数量较少,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得到保障,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不少,也正因此,高校教学改革既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也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一直在路上。

2从供需关系看高校教学改革的策略性

高校改革想要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得不了解和分析学生,不得不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作为高校教学改革后果的直接承担者,作为教育的对象,大学生对教学改革效果有着足够的发言权。通过前面梳理的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基于国家还是学生本人的需要,我们都有必要继续进行教学改革,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教学改革。虽然出台的《意见》给了高校不少启示,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高校仍然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布局谋划,加强指导和监督完善,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做出特色做出亮点,切实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精神物质需要。

仍旧以之前学生使用手机为例,高校在教学改革上就采取了诸多措施,总结起来就是两个主要手段:疏和堵。多数情况为在上课期间限制乃至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或者允许学生使用手机,但需要监控获取上课期间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及数据,以确认学生是真正有学习、在学习。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开展教学改革时所采取的重要方式方法之一就是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希望通过线上线下、师生互动的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不得不说,这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毕竟堵不如疏,允许学生使用手机、畅通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对大学生而言远比压制他们不适用手机效果要好。

再深入分析一下为什么学生会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甚至一直不停止的使用手机去做这件事,归根结底就是对学生而言,学习的吸引力不如手机能够提供给他的内容所带来的吸引力大,就像学生自己说的“我也知道应该要好好学习,但是总是坚持不了”“学习好累啊,我每天都在学习,也想要休息一下,想着休息一下再去学习,但是休息休息就停不下来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学生他们认为学习是有很重要的,所以他们会想要去学习,会去坚持学习,这也是为什么学校、高校能够存在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学习带给他们的体验并不足够让他们一直坚持下去,他们出于心理补偿代偿机制的影响,甚至出于休息的需要,都会想要在学习的间隙去寻找其他的内容来填充生活。这时候手机提供的各式各样的趣味化的内容让他们迅速把这段间隙时间填满,甚至由于内容的多样化、视觉化和挑战性、愉悦感,使得他们忽略了时间的流逝,情感情绪的满足迷惑了、延迟了甚至取代了理性理智的选择和行动。毕竟需求的偏离势必导致结果的偏离,只有供需平衡,学生才能持续推进学习活动,而高校教育也得以继续向前发展,任何一方不平衡,整个高校教育就会走向崩塌。

以此为例,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要想切实提升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必须深入分析学生实际,必须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需要,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遇见的难点和痛点。一方面我们可以思考怎样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去授课,如增加实践动手环节、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推进大数据在课堂中的应用,或者最简单的在原有的PPT里面结合学生时下关心的热点新闻话题,或者添加学生热衷使用的头像图片来提升课堂的生动性等,让学生尽可能的像爱上手机一样爱上学习。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想要获得,不付出努力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感到痛苦,而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很大目的就是改善这种情况,让学生能够学得进去、学得下去,但如何对症施策、精准用药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成效如何。为此,学校可以采取的方式有立足学生目的性较强的实际,学思用结合,加强监督监管,删减部分不必要的课程内容,高效集中讲解精华部分知识点。同时,依托对学生性格的了解,适度增加挫折教育、劳动教育,扩宽学生视野,规范流程,让学生真正忙起来,动起来,明白自己现在未来将要面临的处境和责任,明白不是延迟就不用面对,明白一時的安逸并不能为自己带来任何益处,促使他们沉下心来,弯下腰来去磨炼意志、锤炼品质,锻炼本领,努力树立自己目标,制定每天的规划,一步一步把大学生涯走踏实走顺畅。

3从供需关系看高校教学改革的前瞻性

提升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一直在路上,而我们为此必须做好准备,提升应对教学改革中应对各种问题各项挑战的能力,着眼全面布局、长远规划,提升教学改革的危机应对建设,做好各类预案或第二第三方案。

通过前面所述,本文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要立足学生实际,立足学生身上那个看不见的人性需求及兴趣点去打造金课,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人们喜欢不劳而获或者以很小的代价会获得很高的回报,当然,他们也喜欢有点挑战的任务。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学生为什么喜欢打游戏,为什么喜欢睡觉等来探讨背后的原因,以便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明晰学生行为的根本缘由,来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就如打游戏,学生是喜欢它带来的刺激感还是相对可以迅速看得见的成果来证明自己很棒,或是因为从众心理,不想与别人不一样来证明自己合群,或是仅仅因为里面的某一个角色是自己喜欢的,进而喜欢上某一款游戏等,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按照一生一档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一个初步画像,制定符合他的学习计划。未来的高校教育,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需要更加精确学生信息和动态,真正全面的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化发展综合发展。不少学生在现实中得到的认可和满足不够,就转而投向网络,以获取网络方面带给他的满足和愉悦。

加强磨炼和实践,适当增加挫折教育内容,也是高效教学改革推进的一个方向。不少学生习惯性的寻求他人帮助,而非自己先尝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从小家人包办的成长经历让他减少了退化了自己求解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习得性的认为别人有义务有责任帮助自己,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答案不需要自己去做去尝试,只需要去百度去搜索就可以得到解答,哪怕自己并不理解,但片面追求答案追求成绩的现状已经足够他得到还不赖的分数,所以自然而然也就不会去深究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有没有别的可能,进而产生下一步探索的可能。所以高校提倡劳动教育,增加实践环节,就是想要让学生去深入挖掘和发现世界的多样性和真实性,而不是网络或者他人想要呈现给你让你看到的样子。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这也会引发他们的思考,究竟是哪一步做错了,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和可能能够达到最终的结果。随着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学生的本领才能一步步得到培育和巩固,最终达到培养方案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4结语

固步自封、浅尝辄止、囫囵吞枣的学习状态明显不符合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高校教学改革要想真正实现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还是要从根源上出发,了解学生,了解学习,了解学校,了解社会,摸清各方的需求,立足教师水平,扩展可能性,创新方式方法,才会真正取得实效获得肯定,真正实现多方共赢,供需平衡,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常,李变花.马克思供需理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示[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2.

[2]李智.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学改革[J].中外企业家,2020,(10):167.

[3]熊明国,李晶晶.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转向:信息化的视角[J].福建茶业,2020,(3):254.

[4]韩丽,王妍玮,李佳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J].科技风,2020,(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