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阶段扶志扶智问题研究

李俊玲

摘 要: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亿万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发起最后的总攻,并提出对于主要致力于物质扶贫这一人类历来的主张和做法的不同意见。对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果和问题进行梳理,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志、扶智的重要论述中,分析贫困户内生脱贫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给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精准扶贫的路径。

关键词:脱贫攻坚;扶智;扶志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8-0033-02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亿万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发起最后的总攻。贫困问题有史以来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顽疾。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贫困问题非但没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彻底解决,反而在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加剧了。在国际社会上,很多人仍然将贫困问题仅仅视为物质匮乏问题,将绝大部分精力用于从物质方面寻求解决方法,或者解决贫困的办法仅限于从外界提供物质性的输入,我们可以从近几十年无数的援助计划,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一国之内的,看出这种物质假设的盛行。然而,事实证明,这类做法不仅无助于消除贫困的根因,反而进一步加剧,甚至于产生很多副作用,譬如人的惰性和依赖性不降反升,工作意识与热情越发淡薄等等[1]。世界各地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贫困问题的深层原因其实与物质无关,而是与社会形态、意识和人们的精神方面密切相连。

一、中国脱贫攻坚阶段的显著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成就举世瞩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的力度和成效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由9 899万人减少到600多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 000万人以上,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见[2]。脱贫攻坚到了目前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贫困户内生动力难调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问题。

1.农村子女赡养老人不积极,导致老人成了实际上的贫困户。我国农村的部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事实已经处于整个社会的最底层,是整个社会最弱势的群体,其生存状况令人担忧。他们为子女的学业和婚事耗尽所有积蓄,年老时失去了经济来源,赡养问题完全依靠子女自觉,而有些子女不知感恩,视老人为负担。常见的现象是子女住在新楼房而老人居住在村庄周围低矮破旧的房子里,有些村庄周边甚至出现了老年人聚居的微型“老人村”。老人得不到妥善的赡养,成了实际上的贫困户。

2.等靠要思想严重,为了享受扶持政策,主观上不愿脱贫。对于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社会政策要托底”[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4],“对贫困人口实施特惠政策,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随着各级党委政府物质扶贫力度越来越大,调高了贫困户的心理预期,产生了高位预期效应和效用递减效应。部分贫困户错误理解中央扶贫政策,坐等扶贫干部主动上门送钱送物、靠着底线政策苦捱苦等。还有一些贫困户以前就懶散馋,不愿意主动劳动,甚至产生了“日子过不下去有国家兜底”的心态。“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这些人没有产生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给基层扶贫工作带来了“破窗效应”,其他贫困户很容易受到这些“懒汉”的影响。

二、习近平扶贫思想中关于扶志扶智的论述

针对以上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有重要的论述,贯彻习近平关于此类问题的论述精神是我们在基层解决扶贫难题的关键。

关于农村老人得不到赡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懂得感恩,孝养父母,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6]。我们应该深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转型、扶贫扶智方面的重要论述,把工作重心放在让拼搏奋斗、向上向善的精神文化源泉滋养到贫困地区,改变这些地区长期形成的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唤醒农村儿女感恩心、对父母的孝心,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关于解决等靠要扶贫户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7],“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总书记在多处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这里提到的这种意识应该可以理解为,“我们先要扶老百姓的志气、志向。”[8]由此我们看出,激发内生动力,是告别贫困的根本性措施。

三、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扶志扶智路径选择

1.坚持扶贫、扶志与扶智同向发力。从“内因”出发,坚持扶贫、扶志与扶智同向发力,转变村民“等靠要”思想,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何补足贫困群众精神上的“钙”尤为重要。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应该注重贫困地区精神贫困的改善,激发起贫困群众的感恩心、进取心,让农村子女尽孝道、立大志,激发内生奋斗动力,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各种善行义举,团结一致,共同脱贫。例如,河南省商丘市按照“子女尽孝、社会善助、政府引导、家庭为主、村民自治”的原则,积极推广“子女自愿交纳赡养费+财政补贴+帮扶单位资助+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助”的孝善敬老模式,把“精准扶贫”与“孝善文化”有机结合,建立健全正面激励、道德约束、示范带动、舆论监督,引导子女主动承担赡养老人义务,让农村贫困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