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制度下的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刘俊枝 马伟光

摘 要: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于财务管理全过程,做好高校预算管理,有助于提升高校整体管理水平,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推动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阐述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  高校  预算管理

一、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预算缺乏权威性

高校财务预算的权威性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超预算、未按预算执行的现象较多,预算调整随意性较大,财务预算形同虚设。高校各级各类业务人员的业务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还有待于提高,自觉严格执行经费预算。

(二)预算编制方法缺乏科学性

目前高校内部各部门预算普遍采用增量法,即在当年预算资金基础上,测算下一年度预算额度,基本上只增不减,没有进行成本分析和充分论证,不是很科学。各部门为了争取更多的预算,通常会低估收入,高估费用,无法有效控制和减少无效开支,造成预算不够准确和有效。

(三)预算执行缺乏有效手段

《预算法》要求预算一经批复和下达不得随意变更。但高校在执行过程中,经常存在超预算和未按批复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支出等现象。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项目预算进行了项目控制和额度控制,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因预算管理人员、单据审核人员和经费负责人关注点不同,造成预算执行与预算管理脱节。

(四)预算监督缺乏问责机制

预算监督是高校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是高校资金安全、高效、规范运转的有力保障。高校虽然设有审计处等监督部门,但对预算管理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少有涉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出现预算项目进展缓慢,执行效率低等问题。

(五)预算绩效评价机制缺失

高校预算管理中缺乏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合理、有效的奖惩机制可激发各部门和教职工的工作热情,高校目前没有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部门和个人积极性。

二、高校预算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编制和执行时间紧张

一般情况下,预算控制数本年12月中下旬下达,预算报表月底报送,造成高校编报预算时间非常紧张。部分财政专项资金年中拨付,个别经费年底才拨付,高校项目执行时间短,影响项目执行进度,也容易造成年底突击花钱和年末结转资金较大的问题。

(二)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高校财务软件预算管理的功能不健全,基本上只起到统计和项目控制的作用,无法满足预算执行进度及数据统计分析。财务软件没有实现与零余额账户、资产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等系统对接,致使数据信息不能实现共享,资源不能充分整合利用。

(三)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

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内控制度不完善,财务支出流程的完备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财务分析、预测、预警和决策应进一步发挥应有的作用,经济责任追究制度还需要不断完善。

(四)财务管理人员经验不足

财务管理人员在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业务精湛和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才能胜任高校预算管理工作。高校财务管理涉及内容特别多,尤其是近几年新的财务规章制度不断更新出台,需要多年工作积累才能准确把握。高校财务不断涌入一大批新人,入职后也没有进行系统培训,实践工作经验不足,不能够完全胜任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不健全

高校项目经费结转结余较大,是影响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项目多为部门创收或个人科研经费,直接关系到各部门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且项目周期长,比较分散,清理难度很大。高校对项目结转结余资金没有完善的管理办法,导致结转结余资金动态管理机制和清理机制不健全,不利于高校预算管理。

三、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影响

(一)预算管理难度加大

新制度要求平行記账,即财务会计要素和预算会计要素同时记录,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相互补充,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新制度强调对财务会计的核算,核算范围加大,核算要求提高;同时对纳入当年预算的现金收支业务,要求进行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分录核算,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之间存在勾稽关系,需要及时核对一致,增大了预算管理的难度。

(二)预算绩效评价建立

新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要求进行成本核算,各项收入和费用按归属期间和对象进行核算,增加了折旧、摊销、坏账准备和预计负债等费用核算,能够更加准确反映高校收入和运行成本,为绩效评价提供了客观、合理的依据。

(三)预算监控要求提高

新制度要求区分项目资金来源,实践中很多项目资金来源并不单一,同一个项目需要设置多个项目进行区分,加大了项目预算管理和预算监控难度。实践中,高校预算会计分录是通过后台设置自动生成的,财务人员往往只关注财务会计分录,导致自动生成的预算会计分录不够准确,即使发现问题,调整账务也比较困难,造成预算监控的要求提高。

四、提升高校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充分认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强化预算的权威性。

高校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财政纪律,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统一思想、高度重视、狠抓落实,树立预算的权威性,除特殊情况外,不得追加预算、调整预算,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按要求报送绩效考核监控情况。

(二)科学编制预算,强化预算管理。

高校要紧紧围绕年度工作重点,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坚持统筹兼顾、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做到精细化管理,科学编制预算,树立预算权威性。确保学校人员经费和教职工福利费支出,确保学校刚性费用支出,确保学校重点项目、重点工作顺利实施。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压缩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和公务费支出,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在预算执行中强化预算管理,坚持预算的权威性,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定期对经费的使用情况实施绩效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努力开源节流,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高校既要加强成本管理,努力节约办学成本,又要在开源上下功夫,大力拓展社会服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增加学校收入。高校各部门要依法依规取得非税收入,并应当及时足额上缴学校,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占用、挪用、坐支或者拖欠非税收入。

(四)加强项目库管理,提高资金执行效率。

高校应按照国家和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项目库管理,健全项目预算管理审核机制,将审核确定的项目提交学校审议。针对已获批的专项资金,要加大资金执行进度,加强结余资金的管理;树立精打细算的观念,将有限的财力用到刀刃上,着重解决资源配置和使用中的低效无效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随着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高校要根据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做好落实执行工作。借助内部控制建设的东风,努力打造健康财务、廉洁财务、高效财务,做到财务工作能经得起巡视,经得起检查,经得起审计,不断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