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未来可期

寇佳丽

6月12日,2020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开幕式通过网络视频举行。双方谋划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领域合作,持续完善沟通机制,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东盟秘书长林玉辉表示,预计到2025年,东盟的数字经济将从2015年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1.3%提高到8.5%;中国在发展数字基础设施等方面走在前端,是东盟推动本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珍贵伙伴。

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而从新基建水平看,东盟发展数字经济的底气似乎没有十分充足。

“整体上,东盟国家新基建的水平并不高。与一般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基建的核心在于其与高新技术密切相关。而从技术创新、专利等角度看,东盟在这些领域的基础比较薄弱,除新加坡还有一些建树外,其他9个国家的表现都不是很好。尽管如此,作为一个整体市场来看,东盟对新基建和数字经济的需求还是具备很强的潜力。原因在于,互联网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发展已经在全世界铺开,而东盟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中一环。”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赵江林这样分析。

上述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可以从智能手机在当地的普及过程中看到。

“东盟国家推动新基建的速度并不快。以智能手机为例,其在东盟市场起步较晚,且目前3G网络仍是东盟国家的主流移动通信方式,使用比例高达44%,而5G网络发展颇为迟缓。在东盟,不少国家因网速慢、网络延迟高而备受诟病,进而影响外商投资。”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这样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他告诉记者,早在六七年前,缅甸仰光国际机场的出口处,就有专供国际游客购买的手机SIM卡专卖店,可当时一张卡售价高达500美元,令外来游客无比吃惊。不过,三四年后,同样是SIM卡,价格已降低到每张10美元,且凭借该卡,持有人可以无限上网、无限拨打缅甸国内电话。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变化?因为中国的电信设备商、电信网络企业在缅甸开设了网络服务后,缅甸的网络不再被欧洲电信运营商垄断,服务价格因此得以大幅下调。另外,中国制造的各种智能手机不断进入缅甸市场,也为当地发展新基建、数字经济奠定了基础。从这一变化可以看出,东盟有发展新基建、数字经济的潜力,而且他们也需要共谋发展的合作伙伴。”梁海明如此分析说。

经贸顺畅助力投资

2014年以来,中国海外投资浪潮规模化袭来。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71.2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06亿美元,投资结构更加均衡。

“对东盟投资,中国存量有限但增量强势。这种特点会带来一个问题,即那些早就在东盟开展投资的国家或地区,也许看上去更具吸引力,尤其是日本、美国或一些欧洲国家。”赵江林对记者强调说。

6 月12 日,2020 中国- 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开幕式通过网络视频举行。

以日本为例。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同时加大了对外部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当时,其与东盟间的经济联系在传统产业链条领域呈现较快增长态势。经历过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后,21世纪,日本更是加强了与东盟国家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大对后者投资。2008年,日本与东盟签署了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该协定已于当年年底正式生效。而2000年以来,日本對东盟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总额已超过230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金额为1550亿美元。

可见,包括日本在内的一些国家,对东盟的投资起步早、存量大,且增量也存在进步空间。因此,中国投资者想要表现出众,就一定要有技术含量。

赵江林指出:“如果中国投资者跟在日本或美国后面找项目,那不仅没新意,很可能也没利润。想要在当地市场站稳脚跟,就要找有技术含量的项目。数字经济恰好是很好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与传统产业或过剩产能相比,新兴产业才是最赚钱的。事实上,与东盟合作发展数字经济,中国具备相当优势。”

中国不欠缺投资规模。投资东盟,想要在当地形成一定效益,规模一定要跟得上,这对中国投资者而言不算难题。

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具备技术内涵,因为中国自己的数字经济就发展得很好,有实力提供足够的技术输出。

在投资目的地国,有些投资领域门槛很高,而中国总能较好地协商并解决问题。投资环境的改善几乎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尽管不少国家长期以来都将其作为重点议题,但各自的瓶颈仍将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对于外来投资而言,有时候,一个小问题也会产生短板效应,导致投资意愿消失。在这方面,中国投资者具备更灵活的解决方案。

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技术成本低但技术水平并不低。对东盟国家而言,“低成本”比较诱人。

中国与东盟长期保持紧密的贸易联系,此种关联有助于双方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顺利开展。自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后,双方在经济贸易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2.09万亿元,同比上涨5.6%,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7%;上半年,东盟已取代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内已取消7000种产品的进口费用,90%以上商品实现零收费,大大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

赵江林说:“经济贸易上的紧密联系,会对产业升级产生自然的推动效应。换言之,当东盟某个产业需要升级换代时,他们很自然地就想到拿中国的资金来办这件事情。”

对待竞争要自信

东盟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该组织10国人口已经达到6.54亿(2018年数据),超过欧盟(5.1亿,2018年数据),拥有不可忽视的内部市场。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东盟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8.8岁,大量年轻人口意味着劳动力的持续增长,将对地区发展产生巨大作用。

“不仅如此。目前,东盟还是继中国之后的另一个既有活力又有潜力的巨大市场,而且它还是潜在的制造中心。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东盟成为中国的第一个自由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贸区也于2010年正式建成。过去20年左右的时间里,双方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不仅有密切的经贸联系,還有深厚的历史关系;在东盟,华人华侨聚集度很高,办事效率也高,这些对中国投资者而言都是有利条件。当然,最重要的是,东盟距离中国很近,‘近意味着能节约大量成本。”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这样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解释东盟市场的重要性。

中国企业在实践中“走出去”,早在1997年就开始了,此后一直到2010年前后,处于逐步增加阶段;到2014年时,大规模“走出去”出现,中国对海外直接投资大幅攀升。“需要注意的是,在前述过程中,东盟始终是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最大目的地。”张建平这样说。

东盟各国自然资源丰富,多数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外贸易发达,外资流入活跃,开放度、便利自由化水平高。东盟还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发起者,为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思想与框架。面对这样一个大市场,不仅中国企业想要“走过去”,日本、美国、欧洲的企业也想“走过去”,而事实上,日本企业对包括缅甸在内的东盟国家的投资力度确实在持续加大。

对此,张建平这样回应:“中国投资者可以自信一些,平常心对待竞争即可。以日本为例,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已经得到了升级,在全球产业链上整体处于偏高位置,中国是全产业链化的,中高低端的产业,我们全部具备。例如箱包鞋帽代工生产,中国企业早就精通了,去东盟投资能够做到既快又好;再例如数字经济,我们自己发展得很好,就可以把技术和制成品带到东盟。同中国比较,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一些国家可以投资东盟的范围、产业还是窄一些的。”

目前,中国、东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均力推RCEP年内签署。一旦落成,RCEP会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体化组织,“到时候,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会更加庞大”,张建平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