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革命旧址 传承红色基因

黄广宇

摘要:杨匏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华南地区新文化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对杨家祠的保护及活化利用也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红色旧址、传承好红色基因、传播好红色文化的号召。

关键词:革命旧址;保护;活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069-01

一、前言

杨匏安(1896-1931年)广东香山县南屏镇北山村(今属珠海市)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杨匏安在广州期间曾在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杨家祠居住过。1918年初,杨匏安举家迁居杨家祠。杨匏安在杨家祠撰写了大量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2月至1922年6月,杨匏安、杨章甫在杨家祠后座以举办“注音字母训练班”为掩护,为党团组织培养了一批重要干部如阮啸仙、刘尔崧等。

杨家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原为珠海北山杨氏家族在广州设立的宗族祠,也是杨氏子弟到广州读书应试的寓所。为了更好的保护利用革命旧址,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强杨家祠保护修缮工作的会议纪要》([2018]173号)、《关于杨家祠修缮布展暨广州市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工作会议纪要》([2019]42號)等文件精神,2019年1月至7月间,杨家祠由广州农讲所纪念馆负责修缮维护及管理。

2019年4月30日前我馆按期完成修缮和布展工作,4月30日杨匏安旧居陈列馆举行开馆仪式,杨家祠如期对外开放。2019年4月,杨匏安旧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栉风沐雨,克难攻坚,按期完成杨家祠修缮项目

杨家祠修缮项目工期紧、任务重,我馆接手项目时旧居内住户仍未搬迁,且恰逢雨季,这都给项目的实施造成了巨大困难。为应对阴雨天气,我们创造性的在整个工地上方搭建雨棚;为解决施工与原有设计冲突的矛盾,我们安排专人24小时驻场现场协调设计施工衔接的问题;为保工期抓进度,我们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并严格执行;针对工地作业面小无法大规模施工的困难,我们通过轮班作业、夜晚加班、合理利用空间等措施,使各工种交叉作业、穿插施工,解决了场地狭小的问题,终于在2019年4月30日前,如期完成杨家祠保护修缮项目。

三、匠心独具,着力营造更舒适的视觉体验与参观感受

一是精心策划及布展,为观众提供丰富红色文化盛宴。

农讲所积极开展征集杨匏安的珍贵文物资料、杨家祠纪念馆的陈列展览筹备工作,由此编写“华南明灯——杨匏安旧居史迹陈列”展陈提纲。“华南明灯——杨匏安旧居革命历史陈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革命先驱杨匏安”,展示了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杨匏安的革命事;第二部分为“红色据点杨家祠”,展示了杨家祠作为中共早期党团组织活动据点的历史,以及杨家祠这座红色文物史迹的保护修缮历程;第三部分为“群英荟萃管东渠”,介绍了曾走进杨家祠活动的陈独秀、周恩来、刘少奇等著名党史人物。

二是采用“艺术十科技”形式。

为了让今天的观众更真切感受历史,修复过程中,在祠堂北墙上通过写实绘画与VR呈现的虚拟手段,“复原”了杨家祠后座与相邻天井原貌。我馆邀请广州美术学院中国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陈丽瑜、钟鼎等6名研究员,花费数月时间设计了一个梯型虚拟视觉空间,观众站在1米深的空间中,戴上VR眼镜,便可以感受“艺术十科技”手段复原的场景,看到杨家祠天井和后座的原貌,沉浸在历史情境和氛围中。

三是复原阁楼杨匏安挑灯工作场景,凸显其华南地区介绍马克思主义第一人的历史形象。

从史料来看,杨匏安正是在杨家祠东厢阁楼的油灯下撰写了大量文章,成为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为了突显这一重要发现,相关设计单位在保留杨家祠原本面貌的基础上,修复东厢阁楼时,设置了常亮的油灯、民国复古桌椅和文房用品,特意复原了一个杨匏安挑灯工作的场景,以便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杨匏安的历史形象。

四、积极做好杨家祠活化利用工作

许瑞生副省长在文物活化利用会议上曾强调,要将杨家祠的活化利用与岐澳古道、广州近代城市发展史、粤港澳大湾区遗产文化建设等相结合,加强相关史料的整理收集,充分发挥杨家祠的红色革命宣传教育作用。杨匏安旧居陈列馆自4月30日开馆以来至2019年7月,杨家祠的参观总人数累计20841人次,参观团体370批次。6月以来,杨家祠参观人数达到9000人次,参观团体242批次。我们以杨家祠入选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契机,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使之成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课堂。

为了让更多入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杨家祠不仅在陈列馆内举办展览,还将展览送到馆外。该展览分为革命先驱杨匏安、红色据点杨家祠、英雄壮举耀史册三个部分,主要介绍杨匏安烈士的生平和革命史迹,以及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并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