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非常道思维顺势为

熊华芳

解题是一种思维活动,当解题思路正面受阻时,人们便抛弃现有思路,迫不及待地去寻找另一思维方向。于是乎,“正难则反思想”“补集思想”、“等价转化思想”便蜂拥而至。但这些方法从某个层面上说,是不是舍本逐末或不敢“正视”呢?笔者认为,解题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应刻意追求某种模式解法而束缚自己的思维。本文借助集合与简易逻辑知识说明这一拙见。

例1已知集合A=,集合B=,集合C=,若三个集合至少有一个非空,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1:“三个集合至少有一个非空”,正面讨论情形较多,从反面入手。

解法1:假设三个集合均为空集,即三个方程均无实根,则:

分析2:三个集合至少一个非空,包括恰有一个非空、恰有2个非空、3个均非空,共7种情形,反面是三个集合均为空集,仅1种情形o看似正面求解会比反面求解复杂,其实不然。众所周知,数学简易逻辑中的“或”不同于生活中的“或”,是带“兼有性”的“或”,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句子中,至少一个成立。反映到集合中,“或”可以理解为“并”,即两个或多个集合的并集。若能充分理解“或"字含义,巧用取并集思想亦可快速解题。

解法2:正面考虑,需三个方程至少一个有解,分别解下面三个不等式

点评:解法2,看似要分三大类、七小类进行讨论,但由于巧妙地把“或”灵活地演绎成“并”,正面挑战亦然成功。两种解法孰繁孰简无需多言!

例2

分析:若从正面做有三种情况,比较复杂,所以考虑先求反面情况,再求补集即可

所以命题p:3∈A与命题q:5∈A中至少有一个是真命题时,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1

解法2:

点评:正面三种情况,被一“并”解决,顺理又成章,不见得比反面求解更复杂。

例3已知命题p:关于x的不等式有实数解,命题q:指数函数在R上单调递增。

(1)若“p且q"为真命题,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若“p或q”为真命题,“p且q”为假命题,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1)“p且q”为真命题,则p真,q真:(2)“p或q”为真命题,则p,q至少有一个为真。

解法1:

解法2:

點评:解法1将问题分为两类进行讨论,复杂!解法2直视条件,顺势而为,简单!

例4已知命题p:函数f(x)=的定义域为R:命题q:不等式a>对x为一切正实数均成立。如果命题“p或q”为真命题,“p且q”为假命题,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析:易得命题p为真时,a>2:

命题q为真时,a≥l。

求并便知命题“p或q”为真命题时,a≥1。又命题“p且q”为假命题时,a≤2,所以满足条件的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1≤a≤2。

条山路看似荆棘满布,或许是捷径:一种思路好像障碍重重,顺势而为或许是妙想!迂回是一种智慧,面对却是一种勇气。学好数学要有智慧,但更多时候靠的是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