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乐走下岩壁:敦煌古乐重声音乐会

  我的音乐梦      1979年,我第一次去敦煌莫高窟考察,就被造型奇特的敦煌古乐器给迷上了。我整天钻到洞窟里,如饥似渴地看、记。有些洞光线暗,我便爬梯登高,直到看清楚乐器的形象。这些失传千余年的古老乐器,也未在有关史书中查找到。我深深地赞叹我们祖先的智慧与勤劳,这些失传千余年的古老乐器绝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再继续失传下去,因此萌生了要把敦煌古乐器复活,让它重现人间。
  有了这一想法后,我便每年都去敦煌考察,亲自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于1981年草成了拙著《敦煌石窟音》(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在书中率先提出“把古老乐器复活,继承下来”的大胆设想。
  1984年我辞去了甘肃省歌剧团副团长的职务,放弃了从事20多年的心爱的作曲工作,调到敦煌研究院专门从事敦煌音乐研究和敦煌乐器的复制工作,经过长期考察和反复琢磨,敦煌乐器的家底基本摸清了。敦煌壁画上珍藏着精美绝伦、举世无双的我国古代乐器图像达6000余件,打击、吹奏、弹拨、拉弦等乐器一应俱全。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将所有壁画音乐资料拍成了2000余张照片,分类整理成册,为研究敦煌音乐和复制敦煌乐器打下基础。
  甘肃省科委批准了我们的“敦煌壁画古乐器仿制研究”的科研项目,并于1992年首次复制出敦煌壁画古乐器54件,在北京经专家鉴定,获得成功。鉴定意见书写道:这是敦煌研究领域中具有创造性和突破性的文化科技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吕骥挥毫题词“千年绝晌形犹在,考索精作韵更泊”和“古乐复呜千古欢”。同年9月搬上舞台演奏,广受赞誉,并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我的美梦初步成真,这仅是复活敦煌古乐器迈出的第一步,因为敦煌壁画上还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乐器还没有复制出来。
  从1993年起,我就自筹资金,独立继续复制敦煌古乐器。目前,共复制出不同时代、不同种类、不同音色、不同形制的敦煌古乐器200多件,囊括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壁画乐器,基本上形成了类别较全面、品种较多样、声部较齐全、音色较丰富的敦煌古乐器群体,较为完整、系统地再现了敦煌古乐器,可供演奏、展览、珍藏、研究之用。
  2001年11月,吕骥先生住医院期间还接见了我:“希望您把复制敦煌乐器工作搞下去,为弘扬敦煌艺术做出贡献。”文化部长孙家正不仅拨款予以支持,还专门批示:在研制的基础上组建敦煌古乐队。
  回顾20多年来复制敦煌古乐器的艰难历程,有苦有乐。最大的困难就是经费问题。但是,每当我看到复制出来的一件件敦煌古乐器,我又有了无穷的力量,我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现在乐器已经复制出来,也参加了一些展演活动。但用敦煌古乐器演奏一台敦煌风格音乐会的梦还没有实现。我虽然是离休的古稀老人了,身体也不甚好,但是,我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实现我的最终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