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周萌

摘 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共商共建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陕西省商南县清油河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自身探索和政府帮扶使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还存在合作社发展缺乏人才支撑、品牌培育意识薄弱、发展缺乏资金支持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合作社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为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产业振兴提供具体指导,同时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乡村产业振兴;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8-0024-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组织,在促进“三农”问题又好又快解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的支持和合作社成员的努力下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有效缓解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发展难题,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行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清油河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1.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清油河镇为实现全镇整体脱贫致富奔向全面小康的目标,鼓励有经验有想法的农户合作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产业振兴实现快速脱贫增收。在政府的支持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一是合作社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做强做大。建成碾子沟村3 000亩连翘基地1个、团坪村1 000亩板栗基地1个、涧场村和清油河社区集中连片300亩核桃基地1个,持续组织人力对产业基地进行科管。二是合作社特色增收产业持续发展。该镇持续发展“林下经济”和中药材产业,分别建成团坪和碾子沟5万窝天麻基地2个、团坪村1 000亩漆树基地一个、团坪和碾子沟村集中连片1 200亩红油香椿套种中药材基地1个。三是合作社新型朝阳产业不断落地。经多方考察,引进花椒、黄花等新型产业,建成1 000亩集中连片大红袍无刺花椒基地1个、150亩红果套种中药材基地1个、90亩黄花基地1个。随着合作社规模的不断扩大,获取的利润不断增加。截至2019年,清油河镇唯一的深度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退出,下一步合作社将继续扩大发展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2.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合作社产业发展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一是全面成立主体带动组织。申请成立村集体经济7个,做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全面构建新型主体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发展模式。二是全面推行“党支部+ ”发展模式。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清油河镇政府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按照支部引领、党员行动工作总体要求,各村(社区)支部在发挥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带动作用基础上,建好规章制度,选好项目,确保合作社产业真正产生效益。三是全面建立产销一体化格局。结合全镇产业发展形势,成立青洋农特产品销售中心和佳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构建多维一体的产销模式,达到群众转嫁风险和创收双重效益。

3.专业程度不断提高。镇上专业合作社大多是由农村种养能手领班,他们在种植、养殖和产品加工方面接受过专业培训,这是合作社成功开办、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种植业方面,清油河镇依托其地理优势种植中药材,清油河镇碾子沟村山大谷深,森林资源丰富、半阴半阳、富含有机质的缓坡地、谷沟地较多,是天麻种植的最佳区域之一。合作社社员购买相关书籍学习种植技术,到河南卢氏县学习天麻种植技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使清油河镇药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养殖业方面,清油河镇村民成立了猪、羊、梅花鹿等养殖合作社,依靠农民积累的养殖经验和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在养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在产品加工业方面,合作社通过学习产品加工技术购买设备,利用本地自产的农作物作为加工原材料,形成了产销一体化模式,大大节约了成本,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形成了模范带头效应,带动了整个產业链的快速发展。

二、当前清油河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困境

1.合作社发展缺乏人才支撑。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资本和人才配置上的不平衡,城市相对于农村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城市较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保障条件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优势。清油河镇地处秦岭深处,耕地面积少,自然资源短缺,交通不便,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当地基础设施落后,越来越多有想法的年轻人逐渐流向城市。清油河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是由农村剩余劳动力构成,他们大多年龄偏大,学历水平较低,市场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理论培训,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市场日趋激烈竞争,这些现象凸显出了合作社人才数量不够,质量不高等不足。合作社不仅缺乏年轻劳动力,而且在高层次人才方面更是缺乏,合作社要做大要做强就需要高水平技术人才引导,但是该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本就不多,当地学生上学都抱有走出大山的想法,再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所以让毕业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2.合作社品牌培育意识薄弱。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现快速发展,产品品质保证是其一,能够形成品牌效应已经成为市场竞争最有利的手段之一。清油河镇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且发展稳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当中,既有中药材、茶叶、坚果等合作社,也有独具特色的手工编制饰品合作社,这些产品在我国消费者市场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当地农民群众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市场经济意识,满足于单纯卖出产品获得短期利益的现状,缺乏把产品推销出去的主动性,这就导致不少优质产品缺乏市场影响力,这对农民增收致富是很不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很多社员对商标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农户自己生产的优质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后,由经销商自己进行包装,“套牌”现象很严重,这就导致本地专业合作社在注册商标上错失先机,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失。

3.合作社的成立和运作缺乏民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旨在服务全体社员,以实现全体社员的共同利益为目标,农民加入合作社正是想借用集体之力来实现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的。但目前,清油河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存在着对贫困户进行金融捆绑的问题。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农村金融政策对于贫困户脱贫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合作社中的承包大户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来促进产业的发展,他们就会寻求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利用国家对农村贫困户的金融倾斜来获取更多的贴息贷款,这使贫困户在发展中承担了较大的风险。正因为合作社社员中农村弱势群体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在农村中经济实力较差,导致了话语权较弱,所以在关乎合作社发展的一些重大决策中,他们在实际中很难真正得到一人一票的选择权。此外,合作社中的管理层一般是从在村中威望比较高的社员中择优选拔出来的,这对于合作社早期的发展来说是有益处的。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合作社产业规模的扩大,社员结构的不断充实和优化,合作社内部管理层就很难在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出科学决断,这就会影响社员的劳动积极性,不利于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4.合作社发展缺乏资金支持。清油河镇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为推进全镇脱贫攻坚工作而成立的,因此它的成立和发展都具有特殊性。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合作社一般是由村上的干部或有能力有想法的村民带头组建,社员大多是由镇上经济条件较差的贫困群众构成。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国家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经营组织,发展前期的资金大多来源于入社农民缴纳的会费,由于社员大多是贫困群众,这就造成了合作社资金实力非常有限。与此同时,合作社成立之初缺乏专业指导,它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缺陷,通过金融机构贷款存在一定难度,与农业相关的金融机构对合作社贷款有着严格的要求,再加上资金回收市场时间长、风险高和收益低等因素,造成相关金融机构对合作社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镇上大多数合作社都是通过农村信用社贷款获取运营资金的,但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比较单一,各类商业银行出于对自身资金安全的考虑,往往不愿意向合作社发放贷款。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合作社资金短缺的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进而使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进行高水平、大规模运营。

5.合作社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是有效地整合农产品生产资源,利用线上和线下两种销售渠道,直接对接大型超市拓展新型销售渠道进行农产品销售,缩短农产品流通环节,削减不必要的流通成本,实现农民、合作社、消费者三赢的局面[2]。而清油河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只发挥了自己统一管理和整合农产品生产资源的优势,在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还有所欠缺,生产的产品大多是直接通过线下销售,还没有完整搭建好线上销售平台,没有很好地发挥互联网连接更多客户的优势。大多数合作社都是直接对接上门收购的中间商,而没有直接与消费者产生联系,这就造成了产品以批发价卖出,由中间商经过包装卖给消费者赚取更多的差价。由此可见,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不仅会影响产品销量,而且会造成合作社无法接触更多目标消费者,中间商趁机赚取产品差价,使合作社失去优质农产品的价格优势,这正是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的弊端。

三、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的对策

1.重视人才培训和引进,充实合作社人才队伍。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人才队伍是关键。一要发掘出与合作社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农村合作社在引进人才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更新观念,摒弃以往老套的界定人才的固定模式,注意发掘本土人才。清油河镇有许多勤劳有想法的年轻人,因为在农村发展前景不好,收入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他们大多数选择去沿海大城市打工获取更多收入。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应当引导合作社创造条件优化发展环境,合作社应该加大对人才引进的投资,用合作社稳定规范的发展势头留住本土人才。二要注重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引进。目前合作社缺少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市场营销和推广农业技术应用方面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而很多高等院校都会开设这些专业课程,培养相关农业人才,政府应该出台相应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人才待遇和基本生活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让人才能放心来、留得住。三要加强对人才的专业培训。合作社对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不应区别对待,要定期按照市场情况对各个岗位人员进行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内容的培训,将他们培养成“绿领精英”,为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动力。

2.扩大生产规模,推进区域品牌建设。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重要性[3]。农产品对自身的生长环境和周围的自然资源都有特殊的需求,在不同生长环境中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在品种和品质方面都有差异。清油河镇位于秦岭深处,森林资源丰富、半阴半阳、富含有机质的缓坡地、谷沟地较多,是中药材种植的最佳区域之一,当地发展最好的合作社当属兴源天麻合作社这一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因此,合作社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托,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扩大生产规模,推进中药材区域品牌建设。政府也要发挥统筹各方面政策和招商引资的作用,促进中药材、板栗、核桃等农产品深度开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纯天然高品质农产品打造特色品牌,以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进而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农业,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3.改革合作社经营体制,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城市中的公司有着很大区别,合作社是彼此熟悉的村民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集体经济,因此在日常管理和运营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主观人情因素,这也是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民主的原因。要解决这一发展困境,必须使社员认识到合作社成立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在发展中,首先,要强调发展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将服务对象的主体转向市场需求,而不单纯是满足社员的要求,强化社员工作的市场规则意识,这样就会有利于合作社广泛吸收社会资金促进再生产,实现利益最大化[4]。其次,要推进合作社股份制改革,改变传统的合作社筹资方式,将社员的决策权与出资比例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有效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内部改革和外部收益双赢。通过对合作社经营体制进行改革,对于促进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4.完善涉农金融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合作社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关键因素。政府应完善相关涉农金融政策,加快招商引资工作,鼓励金融机构简化相关信贷程序,通过本地的涉农担保机构为中介,保证合作社能顺利申请到贷款,及时解决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应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去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注重与龙头产业合作社进行合作,可以将投入资金的重心放在产品加工和运输储存的环节中,在合作过程中既推动了龙头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又拓展了自身业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拓宽融资渠道方面,首先要积极引导合作社成员以土地、技术、设施入股,有效增强合作社资金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要合理利用好外部惠农金融环境,依靠乡村振兴战略和“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争取国家惠农专项资金,在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保证了国家各项发展战略的落实。

5.探索多种产销对接模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清油河鎮目前只有两个专门负责当地农特产品销售的合作社,并且销售的农特产品大多由未加入合作社的散户提供,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合作社产品销路窄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销售难题,首先,要大力推广“互联网+”销售模式,建立农村互联网信息网站,鼓励合作社建立第三方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第一手市场信息,使合作社直接对接消费者,降低对中介的依赖,能有效增加社员收入。其次,建立品牌连锁销售模式,在支持当地龙头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不失时宜地打造特色产业品牌,鼓励农特产品养殖企业开设直营店、专卖店和加盟店,使合作社生产的产品能直接对接相应的销售网点,在拓宽销路的过程中也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5]。最后,鼓励合作社与当地大型超市合作,推广“农超对接”销售模式,实现合作共赢。合作社应以自身产品的品质和价格优势为卖点,积极寻求与当地大型超市和标准化农贸市场进行合作,能有效减少产品的流通环节,丰富市场供应,促进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韦盼.XY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9.

[3]  陈文胜.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J].智慧中国,2017,(6):88-89.

[4]  白德全,王梦媛.合作社促进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出路分析[J].理论探讨,2019,(5):136-141.

[5]  杨冬梅,施燕萍.松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销售模式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4,(4):131-136.

[责任编辑 文 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