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幸福的可能:在临界状态中安身立命

张丰

《从那霸到上海》

作者:孙歌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一頁folio

出版时间:2020年5月

定价:68元

所谓“临界状态”,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气、液两相平衡共存的极限热力状态,它也是一种边缘状态。临界状态,就是非常规状态,是一个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状态。在《从那霸到上海:在临界状态中生活》中,孙歌借用这个概念来形容人类面对的某种“危险即将到来”的状态:边界、刀刃、朦胧。

当然,她的观察并不是来自新冠肺炎,而是来自冲绳这个特别的地方。普通中国人大都对冲绳缺乏了解,只知道它过去叫“琉球”,网上也有一些“冲绳渴望回归中国”的传说,不过这可能会让冲绳人发笑。

冲绳在1879年被日本吞并,1945年被美国攻占并托管,到1972年又交还给日本。这样的过程,导致冲绳成为亚洲的边缘地带。他们是日本人,但1945年战败时不少冲绳人被日军强迫自杀,此后他们也多次感到“被日本卖了”。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冲绳一直有强大的分离运动——他们想成为自己。但是,在21世纪谋求冲绳独立几乎是不可能的,很多冲绳人也知道这一点。就连驱逐美军驻冲绳基地,也是难以完成的任务。美军带来污染(尤其是战机频繁起降的声音污染)和性犯罪等严重问题,但是冲绳经济又高度依赖美军基地,有不少人也担心美军离开的话当地人会丧失收入。

大多数时候,冲绳人的抗争都是无结果的,但是他们仍然坚持抗争(抗争都是非暴力的),并形成了一种新文化——临界生活状态。他们保持战斗性,保持希望,也保持看待命运的平和心态。

这种生活状态,和人们习惯的日常生活大相径庭。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种惯性中,孙歌称之为“常态偏执”。每次遇到重大危机,如地震、传染病,我们都渴望生活尽快恢复“常态”,为此可以牺牲一些自由和权利。普通日本民众在危机中表现出的“持续感”经常被人称道,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这就是一种常态偏执。

孙歌对日本“3·11地震”后的福岛核泄漏有持续的观察,她发现人们很容易从最初的恐怖中走出来,恢复日常生活节奏。最初,人们害怕辐射,但是在政府告诉他们被污染的蔬菜致病的风险并不高后,他们就能安心食用。最开始,人们每天都看辐射预报,但很快就变得麻木。这就是常态的力量,它会塑造人的行为和思想,让人忽视真正的危险。不少日本知识分子也对核泄漏事件失去持续观察、反思和解释的能力。

在这种时候,反而是几乎从来没有拥有过“常态”的冲绳人为日本本岛提供了思想和行动资源。他们声援福岛,也在东京组织抗议。他们始终不能忘记不公,假装生活很幸福。冲绳人的生存状态其实是在提醒人们,世界上还存在另一种幸福生活的可能:在边缘状态中安身立命,拥抱不确定的未来。

如果是在2020年以前,这样的提醒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会显得有点落伍。我们就是要在买买买中定义人生幸福,因为未来就像是现在的自然延伸。但是,2020年的疫情则创造出一种真正的临界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生活的再平衡问题。

前不久的一个夜晚,我所在的小区突然停电。邻居们一片慌乱,纷纷担忧停电下的盛夏如何生活。有人说自己冰箱里的肉恐怕要坏掉,也有人担心自己储存的冰淇淋。有邻居建议,不如大家先把冰淇淋分而食之。于是,就真的有几个邻居一起分享了冰淇淋。看来,在临界状态下,可能有恐慌,也可能有“创造性的幸福感”。

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如今当然不存在临界状态的问题。但是在历史上,上海也曾有过“临界”经验。鲁迅在上海生活的时候,曾经有三个住处,他既要躲避日本人的侵袭,也要躲避国民党的暗杀,东躲西藏,朝不保夕,但同时又是创作力旺盛、思想最有锋芒的时期。因为无所依靠,反而在一片虚无中真正拥抱了希望。

《从那霸到上海》中有不少探讨冲绳思想家的内容。在日本,来自冲绳的思想家有一种尖锐的力量,常常像刀刃一样刺痛日本本土。但是,对普通读者而言,更有价值的可能是去思考它所提示的“在临界状态中生活”。这可能是进入后疫情时代的一把钥匙。

或许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临界状态中生活显示出了它的一些不那么温情脉脉的本来面目:家庭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也面临信任重建问题;经济前景不明,个人生活方式也要重新审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种临界状态和不确定性,不断重建我们的生活。

新书推荐

《地狱与良伴》

作者:[美]理查德·罗兹

译者:李阳

出版: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定价:48元

西班牙内战吸引了数量惊人的天才艺术家和作家,激发了他们的灵感。这场战争也促成了军事和医学技术的突破,推动了战地手术和火线输血技术的飞跃。西班牙内战就是以这种方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整个20世纪的实验台。

《1789:三城记》

作者:[美]迈克·拉波特

译者:夏天

出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纸间悦动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定价:68元

作者相信“城市是其自身历史的参与者”。本书着重探讨了革命时代的巴黎、伦敦与纽约这三座城市如何逐渐演变为权力斗争的场所,城市的景观如何成为革命经历的一部分,甚至改变整个革命的进程。

《沉默者的国度》

作者:[西]费爾南多·阿兰布鲁

译者:李静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7月

定价:89元

西班牙恐怖组织埃塔宣布永久停火的次日,毕妥利不顾子女反对,坚持搬回丈夫遭埃塔分子杀害的巴斯克故乡小镇。她的回归撕开了故乡小镇的平静面纱,搅翻了蛰伏多年的沉痛往事。有些道歉也许很难,但绝不能缺席。

《东西街》

作者:[英]菲利普·桑兹

译者:吴筱筠

出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后浪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定价:88元

乌克兰的利沃夫市位于分隔东欧与西欧、南欧与北欧两条断层线的交汇处。赫希·劳特派特和拉斐尔·莱姆金曾在这里学习法律,前者提出了危害人类罪——这最终被用于给纳粹头目定罪;后者则提出了种族灭绝罪。本书从个人视角追溯了这两种罪名的诞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