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联合(或助贷)贷款发展策略探析

聂京芳

摘 要:近两年,商业银行联合(或助贷)业务快速发展,在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弥补传统金融机构信贷短板、发展普惠金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针对联合(或助贷)贷款业务的监管政策也在不断出台,中小银行业务发展中面临诸多发展问题和困境,笔者基于实际业务经验,结合同业调研,针对中小银行发展问题和困境提出相应发展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贷款  联合(或助贷)  自营贷款

一、互联网贷款业务定义及分类

(一)互联网贷款业务定义

互联网贷款是指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信息通信技术,基于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和风险管理,线上自动受理贷款申请及开展风险评估,并完成授信审批、合同签订、放款支付、贷后管理等核心业务环节操作,为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的用于借款人消费、日常生产经营周转等的个人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

(二)互联网贷款分类

基于上述定义并结合业务实践,互联网贷款分为两类:

联合(或助贷)贷款:商业银行与第三方场景方(包括电商平台、消金公司等)合作,第三方场景方作为客户流量入口,会对客户进件申请进行第一道风控筛选,商业银行会进行第二道风控,并做出最终决策(通过或者拒绝)。该类贷款商业银行与第三方场景方基于各自出资金额自担风险,并且从“了解客户”角度,贷后一般由场景方负责。

自营贷款:通俗讲就是,基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风控,使商业银行原本线下消费贷款“线上化”,客户营销、贷前、贷中、贷后等都有商业银行自行完成。比如招行“闪电贷”,建行“快贷”等。

自营贷款比较适合有深厚客户基础的国有银行或者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线上风控能力较弱和客户群体较小,比较难成规模。因此,在互联网贷款业务发展前期,建议中小银行选择头部场景方,优先切入联合(或助贷)贷款,为自营贷款积累业务数据和风控经验。

二、联合(或助贷)贷款兴起的底层逻辑

近年来,监管持续鼓励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但金融机构因其风险厌恶“本性”以及较弱的风控能力,业务发展缓慢。同期一些以“场景起家”的金融科技公司,已经积累了大规模普惠客群,并基于对客群的理解开始尝试普惠金融业务,并在获客、风控、运营等方面形成一定科技能力。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优势互补”,促使联合(助贷)模式在2018年以来全面崛起,并成为了加剧行业分化的助推剂。

三、中小银行联合(或助贷)贷款发展问题与困境

(一)监管合规层面比较模糊

自2017年12月《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发后,714高炮、暴力催收、数据滥用等各种乱象仍屡禁不止,后续监管陆续下发系列文件,持续规范业务发展。但却一直缺少专门针对商业银行的互联网贷款制度,地方监管对辖内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态度也均比较暧昧,导致近两年部分偏保守中小银行个人贷款业务毫无发展甚至倒退,部分偏激进中小银行互联网贷款“野蛮发展”,两级分化。

(二)传统银行机制体制僵化

互联网贷款对大多传统中小银行都算是创新业务,中小银行内部体制机制僵化,缺少针对互联网贷款的规范化行内制度和流程。因此,中小银行互联网贷款牵头部门在推动业务过程中,受制于多个部门基于传统信贷业务角度“多头管理”,导致互联网贷款业务推进过程中阻力重重。

(三)自主风控能力较弱

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控都是基于人工审核借款人材料,并综合评估客户信用等级。而纯线上的互联网贷款,则是以全网大数据为基础,运用随机森林、GBDT、机器学习等算法训练风控模型,构建完善风险计量模型体系,实现全自动化线上审批。传统商业银行尤其中小銀行缺乏大数据驱动风控方面的经验积累和技术人才,线上自主风控能力较弱。

(四)缺乏顺畅的不良处置流程

基于联合(或助贷)合作方综合评估,商业银行会针对每个合作平台设定一个贷款限额,因此,不良率的分母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基本维持不变。但基于总限额内回收贷款可以重复发放,导致不良率分子是持续上升的,并且联合(或助贷)贷款客群主要是小额、高频,资金周转速度较快,分子也会上升比较快,需要开展联合(或助贷)贷款业务的银行在“风险覆盖收益”大原则下,建立顺畅、高效的核销流程。

四、中小银行联合(或助贷)贷款发展建议

(一)合规开展联合(或助贷)贷款业务

2020年1月18日,《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里对核心业务不允许外包、不允许与无放贷资质机构合作等要求,与2019年浙江、北京、宁波等地银保监陆续下发的监管文件要求基本一致。因此,中小银行开展联合(或者助贷)贷款业务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监管趋势与动向,在合作方选择、业务模式、业务流程、风控等方面尽量去契合监管“口味”。

(二)建立灵活的决策机制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互联网贷款属于创新业务,需要给予一定的风险容忍。在风险容忍范围之内,需要建立一个灵活、通畅的决策机制,例如建立互联网贷款决策委员会,针对业务推动过程中的合作方准入、业务方案、风控措施等关键环节进行共同决策,以免牵头部门面临多头交叉管理,业务推进艰难。

(三)加强自主风控能力建设

联合(或助贷)贷款业务风险遍布业务全流程,包括合作机构准入、业务方案、 风控建模、贷后管理等。其中合作机构准入方面,优先选择头部合作机构,尽调过程中需要关注公司主体、财务报表、有无现金流问题、催收合规性、真实的不良资产等情况以及同业评价等;业务方案方面,重点关注合规性;风控建模方面,建议中小银行前期引入风控咨询方协助搭建风控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行内相关能力;贷后管理方面,需要确定不良容忍阈值,触碰阈值后,进行风控模型调整或者与合作方沟通调整客群。

(四)理顺不良资产处置流程

对于互联网贷款而言,180天之后催收回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且因额度较小,催收成本较高,为了保证业务可持续发展,目前同业实践中基本直接进行核销。建议中小银行基于“符合认定条件、提供有效证据、账销案存、权在力催”的原则,参照行内不良资产处置流程打通互联网贷款批量核销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