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财政专项资金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陈良全

摘 要:财政专项资金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政策要求和党委政府的决策,为适应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一定时期内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特定事业发展目标,具有专门用途、单独编制支出计划的财政性资金。财政专项资金在推动我县经济快速发展、改善民本民生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本文以S省A县本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成效、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举措和对策。

关键词:
县级  财政专项资金  问题  对策研究

一、引言

财政专项资金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政策要求和党委政府的决策,为适应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一定时期内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特定事业发展目标,具有专门用途、单独编制支出计划的财政性资金,具有鲜明政策导向、资金投向明确和时效性强的特征。一段时期以来,财政专项资金在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改善民本民生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 ,在运行管理使用过程中也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本文以S省A县本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为例,阐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举措和对策,以期更好的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社会事业稳步提升。

二、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立原则及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抢抓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发展机遇和扶贫开发的历史机遇,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优势,定向精准发力,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提高产业承接能力,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先后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园林、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被评为中国古祠堂之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突出政策导向。按照上级政府的部署和政策要求,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大力实施县域国土空间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达到71.69%。设立开放型经济专项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激励外贸企业出口创汇。

突出重大决策。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的“交通大建设、园区大会战”战略部署,设立交通、园区发展专项,极大改善了我县道路基础设施,畅通了出县出省通道,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园区提质扩容,提高了产业承载能力,为招商选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设立规划专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明确区域发展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出引导带动。设立旅游文化产业引导专项,强化景区景点开发,拓展特色品牌,获省旅游特色试点县,神奇湘东精品旅游线路重点专项支持,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农业产业引导专项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引导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和农民增收。

突出民本民生。设立教育、文化、体育、三创、农村环境整治专项,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优质教育事业发展;推动文化大繁荣,豐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三、当前财政专项资金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政策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递进,财政专项资金在运行管理中出现了新情况,不适应的现象。

财政专项资金编制不够科学精准,支出固化、部门化。县级财政受人员技术力量和资金规模的限制,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时,往往是按照上年基数先圈定额度,再由部门上报细化方案,以致于部门把专项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财政专项资金规模不够合理,与财力不适应。县级政府是政策落实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部门对专项资金需求量大。近年来,落实中央减税降费政策和持续规范财政管理,地方财政收入增收缓慢,保障“三保”刚性支出压力增大,难以腾出财力支撑大规模的专项资金。

部分引导专项资金发挥效应不充分,重点不突出。农业产业结构不优、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一直是制约发展的短板弱项。设立相应引导资金,受益主体停留在政策奖补上,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发展壮大缓慢,财税贡献率低。

财政专项资金监管约束力不强、绩效不高。受自身的局限性,对财政专项资金缺乏有效的过程控制、外部监督和较完备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部分专项连年实施,出现项目安排与目标相关性不强,同政策耦合度不高;部分项目管理不够规范,资金使用上存在项目间调剂或者一般性支出打擦边球现象;部分项目由于前期准工作不充分,从申报到实施跨度大,支出滞后,结转数额较大、周期较长。

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及措施

控制规模,提高财政专项资金决策权威性。财政经济委员会发挥一锤定音的关键作用,在统筹财力可及的范围内,严格控制财政专项资金数量和规模,清理归并项目,压减规模,确保财政和政策可持续性,避免出现众部门挤压财政、财政一极的现象。加强财政专项资金设立依据和资金投向的实质性审核、职能相关性和政策吻合度;对非刚性、预期不明确、绩效目标审核不合格的一律取消。

统筹规划,提高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科学性有效性。夯实基础,加快建立统一基础项目库平台,提高信息化的支撑,实现部门项目基础库向财政项目储备库推送,便于部门间沟通协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细化实化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一上时一并提供完整预期目标、测算方案、前期工作等,必要时可适度开展专家论证、听证,增强可行性和合规性,提高预算编制透明度。改进预算方式,打破基数+增长的思维定势,实施零基预算,探索建立“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对专项资金实行清单管理,无任务无预算,无预算无支出。清理规范项目的设置,坚决清除业务工作经费和运行维护经费,解决专项资金不专的问题。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财税贡献率、就业带动人数、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以及部门绩效挂钩。创新引导资金投入方式,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对政府鼓励性产业和社会事业,由财政资金直接投入奖补向帮助开拓市场、完善政策服务和资金扶持激励相结合转变,提高引导资金的含金量,发挥政策导向带动效益。

规范管理,严格执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明确部门职责,落实主体责任,谁申报、谁使用、谁负责。建立专项资金运行跟踪管理,定期开展专项资金检查评估,对预算执行缓慢的项目及时督促,对暂不具备实施条件的要及时收回调整预算,避免部门重分配轻管理,重投入轻绩效。加强重大财政专项资金审批,坚持集中审批民主理财。

硬化约束,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构建大监管格局,强化财政部门预算批复、资金拨付审核,发挥人大预算执行监督、审计部门专项监督的力量,适当引入第三方评价,形成监管合力。加快建立完善绩效评价指标标准体系,探索建立分类制定项目支出定额标准,落实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绩效目标做优,运行监控做严,绩效评价做实,评价结果用起来。

五、结束语

总之,探索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规模适度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充分发挥好财政专项资金的效益,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