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艺术特质

摘要: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电影学派,它把人们对真实的探索引入人的主观世界,进而主张通过主观心理去发现社会的现实。在1920年至1927年间,从《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上映到《大都会》取得全面成功这7年内,德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表现主义影片,其给当代电影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直至今天,仍然有许多影片与导演广泛吸收借鉴表现主义影片的优秀成果。因此,表现主义影片及其风格仍然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表现主义;德国电影;主观感受;风格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7-0077-02

一、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起源

表现主义最早出现在欧洲绘画之中,其主要特征是摈弃自然主义摹写客观现实的创作方法,而代之以用简单、平面的构图,浓重的色彩与夸张变形的手法,强调表现人的主观现实与心理感受。这种富于表现力的、反传统的艺术倾向很快影响到了电影领域内,使表现主义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先锋运动。1918年,一战结束后,表现主义全面兴起,艺术成为了德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成为了时代潮流的反映。战败的德国政治动荡不安,经济萧条,工人失业,人民饱受饥馑之苦。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对德国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思想、精神和道德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失落感与危机感,他们需要寻找一个空间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因此,面对此类无力改变的严酷现实,德国艺术家纷纷从外部世界归返内心世界借此予以自我安慰,艺术家们逐步构建起以自我为中心的且拒绝外部现实世界的态度并开始寻求新的创作方法。为了能够将自身悲观、苦闷的思想表达出来,艺术家们吸取了绘画界表现主义的反传统特质,往往从暴力、死亡、幻灭、扭曲的人性等社会黑暗空间出发进行创作①,电影界的表现主义便因此在20世纪初的欧洲先锋电影运动之中诞生。在1920年至1927年之间,从《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到《大都会》被认为是表现主义影片出现并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个电影流派经历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深度拓展了展现世界的手段和角度,其造型的风格化以及对于环境、气氛的渲染手段后来被很多主流电影使用。可以说,在如今的恐怖片、犯罪片等电影类型中,表现主义手法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二、电影取材的奇幻化

1920年,历史上第一部表现主义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诞生,它叙述了某个精神病医院的院长模仿魔术师进行催眠实验通过控制一个梦游者实施犯罪的离奇又荒诞的故事。在战后的形势下,艺术家们不直抒胸臆,往往借助貌似离奇怪诞但实际上充满寓意的奇幻故事表达个人情感。《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便是以卡里加里博士作为非理性权威的象征,把被森严等级制度束缚住的人们喻为被操纵的梦游者,大力讽刺了当时的法西斯主义对人的奴役和迫害。到了1920年至1927年间,新一批表现主义电影陆续出现,它们的题材一部分来自神话传说,如《莎吉弗里》、《客轮希尔的复仇》、《尼伯龙根的指环》均取财于德国民间传说;另一部分则利用虚构的想象构建调子灰暗的故事以讽刺失控的权力,如翻若斯费拉图》便是用吸血鬼的故事揭示了法西斯主义的邪恶与恐怖,而《奥莱克之手》则取材于流行黑色小说。奇幻风格最浓烈的是最后一部表现主义电影《大都会》,其构建了一个极具幻想色彩的未来世界,充满了各种前卫的乌托邦意象。

三、表现主义的影像风格

(一)光与阴影的美学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艺术家们在上世纪创立的表现主义手法,特别离不开运用光影制造强烈明暗对比的手法。在打光方面,表现主义艺术家们总是擅长运用侧逆光制造阴影,而制造阴影是表现主义电影光影手法的最大作用。首先,表现主义电影的布景总是幽暗的,以此创造神秘又压抑的氛围。其次,导演总是运用特写镜头并利用逆光在人物的五官上形成大片眼影和颧骨阴影,给人物塑造恐怖的外观形象②。阴影有时甚至直接作为演员参与表演,《诺斯费拉图》便制造了一個象征吸血鬼的巨大影子渲染氛围。这种运用光影效果人为地使外部世界变形、扭曲的技巧为表现主义电影注入了灵魂,发展了电影自身的语言,并显示了电影在塑造自然与社会,以及从心理学角度表现战后被摧毁的社会的能力。

(二)美工布景的二维化

在电影诞生之初,电影的布景只是单纯的背景或景框,甚至沦为环境的无生命替代物。但表现主义的美工师却有意识地让布景成为电影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表现主义布景与表现主义绘画具有一致性,其中的背景就是自带生命力的元素,它无处不体现着设计师对世界的理念。《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抛弃了外景,全部镜头都是在摄影棚内拍摄的,因为当时的德国艺术家认为回归摄影棚摄影与返归心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艺术不是客观地再现现实,而是要把一个存在于创作者主观世界里的“现实”呈现给观众。为了将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相区分,表现主义影片的美工师甚至以二维的布景取代三维布景,让线条和基本形状成为了影片里真正意义上的布景。在表现主义影片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工师甚至会发挥与导演相同重要的作用,影片的布景不仅能够决定影片的整体基调与形式,还能将影片的主题与表现力度上升到一个新层次之中。《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花费四个半星期完成了布景和拍摄工作,其率先成功将表现主义绘画风格的布景与表演艺术结合到了一起,令故事发生在一个完全非真实的梦境之中。

(三)画面构图的夸张化

与同时期格里菲斯、约翰·福特常用的美国式水平构图法相反,变形和夸张的使用手法是表现主义电影又一明显的特征,表现主义电影的画面构图往往与表现主义绘画风格类似,城市与倾斜感相联系。表现主义可以说是一种以画面结构为表达方式的艺术。在电影里,粗壮的线条、不规则的斜线以及棱角明显的基本形状大量出现,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出现的倾斜的楼梯和路灯等元素都是线条与形状的异化表达,其中的z字型道路更是影史的经典表达。其次,打破平衡关系也是其常态表达方式,导演和摄影师会利用大量倾斜元素带领观众进入主观臆想世界中,电影中的建筑是歪歪斜斜的、地面是颠倒的,而非水平的。

(四)镜头与剪辑

特写镜头的使用是表现主义影片中最多的基本镜头语言。导演们喜欢把人物扭曲的面部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以《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为例,一组特写精细地反映了梦游者从睡梦中醒来的诡异面部变化。其次,主观镜头也是表现主义影片常用的手法之一,它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进而使观众和人物进行情绪交流,获得共同的感受。表现主义影片也用主观镜头让观众对人物情绪形成沉浸式的体验感。随着电影的进步与发展,特写镜头和主观镜头也逐渐成为了现代电影的常态手法。

表现主义电影的剪辑手段总体上较为简单,使用的基本是正反打镜头和交叉剪辑之类的手法,剪辑节奏也相对比较缓慢,这方面与法国印象派的快节奏剪辑没有可比性。但表现主义影片与印象派剪辑方法均强调主观心理表达,所以常常插入很多表现心理的主观臆想的剪辑,如《大都会》中女主角的镜头直接连接到了一个象征死亡的骷髅死神的镜头,这与美国好莱坞常用的连贯性借鉴方法有极大不同。

(五)表演的形式化

表现主义影片中的演员往往把自己融入眼前所呈现的环境之中,两者也会按照相同的节奏进行活动。一般而言,表现主义演员并不遵循自然主义的原则进行表演或移动,常常痉挛搬移动、暂停,甚至做出突然性的姿势。在《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演员踮起脚尖贴着墙面滑行,其姿态像舞蹈一般,其步伐深刻地表现了杀人者那灵魂出窍以后的“轻盈”的身姿,把角色身上特有的邪恶、黑暗、冷酷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大都会》中工人机械化的动作、女主人公奇异的舞蹈等情境都形成了表现主义影片的高度风格化表达。表现主义时期的表演风格主要还处在从戏剧舞台到摄影棚的过渡时期。由于是无声表演,演员多半采用较为夸张的表情,以配合剧情的进展为主,所以表现主义表演实质上是对早期电影表演方式的发展,实现了表演与构图、场景的融合。

(六)绚丽的特技

电影特技的辅助为表现主义风格的奠定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以往的电影特技并不是今天我们常见的电脑特技。以往的电影特技大多依靠摄影技巧和制作实景模型实现。《大都会》即已经将多次曝光、叠印、停机再拍等技术融入其中。另一方面,德国艺术家也吸收了法国和意大利制作传统史诗片制作宏大实景的先进经验,开始实景和模型制作的工作以此创造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奇幻意象,模型成为了制造幻想事物的唯一方法和选择。《大都会》中的特技场面不胜枚举,几乎是特技成就了这部巨片。空中汽车在巨大的城市中遨游,高低错落的轨道遍布在摩天大楼的周围,激光柱将天空切割得支离破碎,《大都会》的导演弗里茨·朗充分利用了特技为观众塑造了一个瑰丽的未来世界,其中更塑造了一个极具卖点的机器人。在拍摄前,美工师需要制作按比例缩小的模型,摄影师在拍摄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观影变化逐帧拍摄。表现主义电影中特技的频繁使用,为后来的科幻、魔幻电影题材的影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表现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了德国电影界的一股潮流、一次运动,其与法国印象派、苏联蒙太奇运动共同构成了世纪转折之交的反对现实主义的三大先锋潮流。德国表现主义运动在1927年就已经结束了,但表现主义影片对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不仅对战后德国电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世界电影特别是美國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20世纪中期大量德国电影人前往好莱坞,更是令许多表现主义中的常用手法带进了美国电影中,而美国电影又将这些常用手法带上了世界舞台。当代的黑色电影、魔幻电影、恐怖电影均大量制造阴影渲染幽暗的氛围,以此表达人物的主观恐惧感、惊讶感。中国第六代导演也走上了强调个人主观心理表达的路径。因此,可以说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创造了多种影视制作的特定风格,其作为世界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为后来的电影人和观众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其在电影造型方面的贡献不容忽视,表现主义在当代仍然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沈华峰,沈喆铭.“从《卜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到《蜡人馆》——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衰落及其对当代电影的影响”[J].电影文学,2019(04):101.

②毛宇轩.“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电影”[J].新闻研究导刊,2017(09):154.

参考文献:

[1]邹皓美.浅议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对黑色电影的影响[J].艺苑,2010(01).

[2]宋淑兰.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艺术特色——以电影《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为例[J].电影评介,2013(15).

[3]滕国强.德国表现主义电影[J].当代电影,1995(01).

[4]熊涛.表现主义电影特质分析——以《让子弹飞》为例[J].黑河学刊,2011(03).

[5]高子棋.德国早期表现主义电影的叙述层分析[J].四川戏剧,2019(07).

作者简介:马晓阳(1999-),男,广东潮阳人,大学本科在读,华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