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为师以意为之”——扬州八怪的艺术特征分析

董枫

摘要:在中国美术史上,关于扬州八怪的说法多种多样,至于分别包括哪些画家,学术界通常认可的是指金农、罗聘、李方膺、李鱓、郑燮、黄慎、高翔、汪士慎。但是扬州八怪并不是这八个人,而是泛指代表扬州画坛新风的一批画家。他们都标榜胸中意气,在绘画创作中表达自身内心想法,聊以自娱。他们的创新之处触及多个方面,包括对于绘画题材的选择,笔墨的控制以及落款文体的设计新颖等都有自己的改变。都给人一种焕然新生之感,让人看后产生深切的共鸣。给当时的画坛带来清新气息。“扬州八怪”称号的由来,是因为其绘画风格与当时的传统审美观念大有不同,以意为师。脱离当时的正宗派“四王”(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这也就能解释人们为什么以“怪”称之了。

关键词:扬州八怪;以意为师;怪

中图分类号:J527;TQ17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7-0117-01

一、扬州八怪中的画家分类

第一类:以郑燮、李鱓、李方膺、高凤翰等人为代表,他们丢官后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他们自幼饱读诗书,参加科考而为官从政,却因为他们自身宁折不弯的气节有关系,使得铮铮铁骨无施展之地,伟大的抱负追求得不到满足,所以他们大都仕途坎坷,直至被罢免或辞官。因此才来扬州以卖画为生。这些人体会过官场的明争暗斗,接触过穷苦百姓的疾苦,忠于社稷又忠于内心。扬州八怪选择“四君子”等题材,他们借此表露内心深处壮志难酬的愤懑,表现自己超然脱俗的品格,同时寄托浓浓的乡思。受内心情感的驱使,他们的画风捉摸不定,有的跌宕起伏,有的放荡不羁,从不墨守成规,蕴含了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强大的创作力。以郑板桥为例,他在做官期间,兢兢业业,立志要做一个清廉正直的好官,却事与愿违。在他为官期间,有一次因为自然灾害难民成灾,他为了救济灾民打开粮仓,万万没想到却触怒了上司,从而被罢官,再后来就以文人的身份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据说,郑板桥是第一批真正靠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在他家的门上还贴着画幅的价目表,至于这一说法的真实性,我也无从得知了。有文献记载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尸勺也在作品中抒发个人情感,关心穷苦百姓的生活,他在长期的潜心研究中摸索,将书法的用笔同绘画的技巧融合,形成豪迈爽朗的个人风格。

第二类:以汪士慎、金农和高翔等人为代表的的文人画家,一生为布衣为涉及官场。不论是一生布衣还是当官后又辞官,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点,虽是平民百姓,却有不同于平常人的胸怀与胆识,这与他们自幼刻苦学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才华横溢成为他们的标榜。他们宁愿过着平民百姓的生活以卖画售字为生,也不愿与官场的腐败同流合污,为了权利地位金钱玷污自己的灵魂。他们善于在百家中学习汲取众人之长处,又不乏创新,标新立异。他们的作品既有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思想情感,同时也有表现出他们的高风亮节。以金农为代表,金农是在当时社会影响重大的画家,他的风格不仅仅对同时期的画家产生重大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他的作品题材广泛人物、肖像、山水、花鸟等都有涉猎,他饱读诗书、早年喜欢吟诗作对后痴迷于绘画,他的笔墨运用生动活泼富有变化,讲究构图格局,耐人寻味。

第三类:以黄慎、罗聘和华喦等人为代表,他们在扬州为职业画家,专门从事绘画卖画活动,又颇有文人修养。他们满腹经纶,下笔成章。早年就以賣画为生,因此其画风能为广大平民百姓接受赏析,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同时,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让他们的绘画作品泛而不俗,画家带着一腔热血,带着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吸取当时文人画家的风骨,画法熟稔,题材宽泛,既俗当雅。因为是专门的职业画家,所以他们的作品多体现了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如黄慎,本是擅长山水、花鸟等题材,来扬州后为了顺应当时的潮流又发展了大写意人物画。他的人物画气势磅礴,气宇轩昂,黄慎尤擅草书,他的书法作品,取之古法又不拘泥于古人踪迹。其作品可谓“非书非画,亦书亦画”,堪称奇观。

二、扬州八怪的艺术特点

“扬州八怪”的生活经历在诸多方面虽有相似,却也深有不同。首先,不管他们出身如何,却都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他们可能有的人从政却因与当时的政治格格不入而被罢黜或辞职。而有的人为官后厌倦官场辞官。有的人却是终身未及官场。但他们最终却都以卖画为归宿,潇洒自在的抒胸之意,徜徉人事。

依据笔者个人观点,比较喜欢李方膺的风格。怪人李方膺(1695-1755年),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虫L仲,号晴江,别号秋池,通州(今江苏南通)人。他曾出仕为官,在他做官期间遭受过沉重打击,多次收弹劾的原因竟然都是因为开仓济民,这让人们意识到当时官场的黑暗。于是他毅然决然弃官从画。他的性格刚正不阿,不屈不挠,这对于他的画风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笑一身浑是胆,#漓尽致的表现了他的性格。他尤善化画松、竹、兰、梅及虫鱼,在山水,人物方面也颇有造诣。

李方膺的画艺评价极高。“故其画梅,为天下先。日则凝视,夜则构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后领梅之神、达梅之性,挹梅之韵,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范,入其剪裁刻划之中而不能出。夫所谓剪裁者,绝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谓刻划者,绝不刻画,乃真刻画。”①

三、“扬州八怪””怪”在哪里

“八怪”在大多数人眼中是怪的,这不仅体现在他们的绘画风格上,更有人一概而论认为他们性格也十分怪异,其实只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断弦有谁听?”罢了。“八怪”本身,经历坎坷,他们有着出自对于清苦劳动人民发自内心的同情,有着无限的创作激情,有的对于世俗的愤懑之情,有着对于官场污秽之气的鄙夷。他们对于世俗的丑恶进行猛烈地抨击,作画注诗寄托心中不平,他们有着艺术家对于事物的多愁善感,有着知识分子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将现实表现的淋漓尽致,将世俗的伤疤刨析开来赤裸裸的放在人民面前。这类事在中国历史上虽有,但确实也并不是人们日常习以为常的事情,况且人们并不一定愿意接受这么直白的打击,所以人们以“怪”来看待,也就很自然了。

“八怪”不愿泥古,而是愿意在努力下开辟出自己的一番夭地。他们要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就必须脱离于前人的想法,不一味的追崇前人,而是要自创风格。郑燮就曾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笑我板桥怪。”如果说脱离正宗就被喻之‘怪”,我觉得这对于他们来说有些过于不公平了。但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事情,正是因为他们被称为‘怪”,所以他们不拘泥于正统名气,更有利于他们突破传统束缚,创造出不同于前人的作品,给画坛注入新鲜血液,事物的两面性往往就体现在了这里。

四、结语

从东晋的顾恺之,北宋的米芾,到元末的黄公望,明代的郭诩,再到清中期的“扬州八怪”,他们所表现的“以意为师”抒发胸中意气,“意笔草草,不求形似”,恰恰是中国书画艺术的内涵所在。扬州八怪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但是他们并不同意一味的为了摹古而摹古,。强调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这样才能永葆艺术血液的源远流长。同时他们强调艺术创作要有个性,要有自身的风格,要有区别与旁人的独特之处,这样才能在众家中脱颖而出,别具一格。

扬州的文人画家‘怪”的浑然天成,“怪”的自成一家,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注释:

①郑板桥在李方膺逝世五年后所做《题李方膺画梅长卷》所论述.

参考文献:

[1]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梅墨生.精神的逍遥[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8.

[3]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