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柯郁焕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脚步的加快,国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因此在下一个发展周期,需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文化自信理论,重新建设完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是我国文化保护体系当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而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全新方式的保护和继承,将是相关人员逐渐转向重视的研究方向。本文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及问题,并针对其前景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7-0120-01

一、引言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概念也逐渐在我国文化系统内兴起。随着对各类非遗项目申报宣传,保护继承等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国民认识到了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体系当中有着诸多民间文艺项目,亟待有效的保护和继承。而为了能够切实有效的落实这一工作,就必须要能够结合现代群众的实际生活习惯,通过数字化的技术将非遗保护工作进行融合。而其中的具体环节应该如何操作,也是相关非遗保护人员乃至全体国民都需要亲身参与深入思考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技术在我国的实际应用可以追溯到2005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了需要充分利用文字,录音,影像以及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有效的渠道和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的记录,并且建立起相应的档案和数据库。

可以说,自这条规定颁发以来,就已经充分确立了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只有数字化技术能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技术条件下做到对各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还原全面记录,并且独立存档构成完整的数据库。这一技术的应用和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继承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将原本很多习俗如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言传身教等等,做出了具有颠覆性意义的革新。不仅对很多非遗小项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挽救性保护,让国民以及全世界重新认识了非遗项目,同时也让我国非遗传承进入到了全新的阶段。

首先,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工作而言,已经建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共计三批1219项,其中包括了传承人1986人,这一数字虽然看起来很多,但是相比于我国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而言,仍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究其原因在于非遗项目从申报到立项,最后得到有效的保护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开展过程,不仅需要相关部门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审核,同时也需要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数字化的保护和建档工作。而不同的非项目所需要的时间,财力等等因素有着较大的差别,所以就导致了不同项目之间所得到的保护和继承进度有所差别。例如《麒麟白马舞》这类歌舞民俗的非遗项目可以通过视频的拍摄完整的记录其表演流程,还可以结合大量的图片对其使用的服装道具进行还原建档,既能够充分的让国民认知此类非项目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上完整的保存及相关信息。然而更多相关工艺美术技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则很难通过视频、照片的拍摄以及文字叙述的方式进行描绘。例如牺良甜米酒工艺》在酿制过程中,其很多临场经验以及对温度的把控都是需要匠人经过长时间反复实验积累所得到的一种经验和感觉,而这种感觉是无法通过数字化的渠道进行记录和还原。而这也就引出了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另一个问题。

在我国已经立项的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由于数字化保护工作在形式与功能上还较为单一,通常是以数据的储存简单的展示应用为主。因此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过程中,通常是根据申报项目的资料为主要内容进行归类和建档,其相关数据资料通常是以记录和介绍为主,而缺少具有一定深度和定向性的理论研究。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单纯的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过程中,只能看个新鲜,看个大概,难以从功能含义,历史背景以及现在生活的实际意义等多个角度对非遗项目进行立体的了解。同时数据库的应和完善,更多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或者地域来进行划分,这种简单粗暴的划分方式,对于国民认知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找到这是感兴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由于我国地域广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分布较为零散,因此所采用的保护和继承方式主要是逐级上报,通过相应的筛选,由各地方政府分别建立数据库。这就导致了不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数据库自成体系,彼此之间缺乏关联。甚至还会形成信息孤岛,大量的珍贵资源无法充分利用和有效沟通。这就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资源,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员设备来进行制作,却无法进行充分利用,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同时由于数字化信息库建设标准不统一,通常來讲,我国各个地方非遗保护的数字化工作开展的质量良莠不齐。对于非遗大省,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而言,其数据较为完备,功能也要为齐全,展示方式更加新颖,对数字化资源的利用也更加有效。而较为偏远的地区,或者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城市,则完全呈现出了相反的状态,居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更低。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应用前景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可以分为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应用,主要涵盖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的记录以及其匹配的展示方式。就目前看来,这种展示方式主要以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和线上博物馆为主要核心。这种数字化保护方式的功能主要还是以介绍和记录为主,可以说是一种较为基础的数字化保护应用。

而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数字化,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发展和革新,目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也迎来了更加多样化的空间。首先就是在信息积累过程中所采用的溯源和防伪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和现代美术学科所提出的全景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仅需要通过视频拍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同时也更加注重非遗传承人个人视角的阐述和理解,例如在《手工制作貔貅道具》的制作过程中,该技术可以记录包括非遗传承人从设计理念到各项制作工艺,不仅能够完整的记录每一个制作环节,同时还可以匹配相应的解说文字,让整个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应用同样成为一件可以展示和传承的艺术品。

其次,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库或博物馆的过程中,目前我国AR/VR/MR技术的应用已经变得更加成熟,360度虚拟艺术馆虚拟非遗传承馆的建立也在部分项目类别中的应用。这种传承方式是数字化技术的一个全新的高峰,不仅能够观众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还可以数字化非遗博物馆内进行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将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有机结合。

最后,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还能够在原本单纯的记录还原工作基础上,通过如3D打印,在线设计等功能,进行相应文创产品的设计工作。通过现代国人生活习惯相匹配的纪念品设计来吸引国人对非遗项目的关注。同时还能够通过文创产品的售卖获取相应的保护资金,这种开源的方式,不仅能够让非遗项目重新焕发生机,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政府开支,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保护。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其应用前景是非常广泛的。需要相关部门和各地区政府能够广泛吸纳新专业人才,结合互联网思维构建新的传承和保护形式,以更加符合国民需求和审美的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拓全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J].大众文艺,2014(14).

[2]马晓娜,图拉,徐迎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现状[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02).

[3]孙克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进展[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