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砂锅陶艺:昔日皇家御品今朝富强有道

李泽龙 高佳敏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杨家庄乡小西庄村,座落于阳泉东北部207国道边,义白一级公路直通村前,总人口1311人671户,耕地800亩。小西庄村祖辈流传着一门颇具特色的砂锅生产手艺。在清代《平定州志》中即有“砂产州北之中,村民陶为器皿,货之他乡”的翔实记载。是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非遗保护工作领导组确定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砂锅具有“烧饭不变色,煎药不变性,炖肉不变味”,内外光洁、皮薄均匀、耐酸耐碱、轻巧耐用、具有取材天然、绿色环保的实用功效。品种繁多,有木炭火锅、电砂货锅、套三砂锅、大中小蛋蛋锅、豆腐锅、炖肉罐、笼屉、龙床、药壶、药锅、砂瓢、花盆等。从一块泥到一口锅,造型、花边、印花、上釉特别的美术工艺和精湛的手工技艺,把几百年来颇具特色的砂货制作工艺传承至今。

历史悠久 世代相传

小西庄村自古称为“砂货之乡”。砂货亦称砂器、砂陶,是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一种制品。小西庄村作为远近闻名生产砂货的集中地,深挖砂货发展优势是关键之举。

有历史渊源。《平定州志》记载:“砂锅产州北之中,村民陶为器皿,货之他乡”。小西庄原属平定州管辖,正处于“州北”之地,且村上的砂锅生产历史悠久,相传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据村里《李家族谱》记载,可记忆的就有七代人从事砂货生产。李、阎、王、张、任五大家族五代以上的传承谱系都有此记载。

有产业基础。小西庄村承传的砂货品种,主要有套锅、火锅、煎药壶、炖肉坛、砂碗、蒸笼、茶壶,产品质地细腻,厚薄均匀,造型美观,气色纯正,内壁浅绿平滑而油润,外表晶莹闪亮,不仅是山西省著名土特产品,而且在全国也享有盛名。2008年,小西庄的砂锅陶艺生产技艺被批准为省级非遗项目。2017年以前,小西庄村共有砂器生产企业7家,年产量30万件以上。

有产品声誉。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平定县志》记载,平定砂器在唐朝已成为当地手工业技术与商业贸易的主要产品。而平定砂器主要指小西庄砂货。到宋代,砂货已经很有名气。明代,可以与江苏宜兴、福建德化、广东石湾等地的产品相媲美。清朝,更是名声远扬。据传,康熙帝有恙,太医开方,并特别叮嘱要用平定小西庄的砂壶煎药。可当时宫中没有,康熙只好命人星夜赶往平定即小西庄村采买砂壶用来煎药,身体很快康复。康熙龙颜大悦,还在砂壶上题了一个“龙”字,这就是后来被传为煎药神器的“龙字壶”。康熙的御笔,使平定砂器及砂货的身价倍增,京师客商纷至沓来,成为京晋冀一带红极一时的抢手货。再后来,平定一带民间就有了“黄瓜干上贡品,龙字砂壶悦帝心”之说。当时,砂器已达到技艺精湛且负有盛名的程度。

有工艺传承。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山西民歌《夸土产》中有“阳泉煤炭有名声,平定的砂锅亮晶晶。”那么,平定砂锅为什么会亮晶晶的?那是因为平定砂锅表层特有的黑色光泽。这也是其与外地砂锅的根本区别。原因就是在制作过程中,出火后工匠迅速将制好的砂锅连同倒扣的笼锅一起挪到别处,用煤灰盖好,等完全冷却后再起锅。这样,原来土黄色的砂锅就如同上了一层黑釉,成为亮晶晶、光闪闪、无砂眼、不夹生、不变形的平定砂器。为此,才有“烧饭不变色,炖肉不变味,煎药不变性”的赞誉砂锅说法。

有工匠精神。小西庄的砂器发展,具有典型的代际契合、辈辈相传、生生不息的特点。每一辈都有砂器的传承人,这些传承人在当地被称为“手艺人”,手艺人个个都是有品德、有技术的工匠,在他们身上,处处体现出了一种用心做砂货、悟心烧砂货、良心卖砂货的工匠精神。比如悟心,1979年秦皇岛人来学习做砂货,1991年寿阳人也来学习做砂货,所有的做法都学到了,就是烧不成。这不是他们有什么绝技不传外人,而是他们在父辈师傅耳闻目睹的熏陶中,练就了一种由心感悟的生产工艺的绝活绝技。小西庄的手艺人们有句这样的话常常挂在口上,就是“火里求莲花”,意思是说,只有有经验的师傅,才能准确地把握火候,把黄土变成“莲花”般漂亮的砂陶。

有文化滋养。小西庄人勤劳朴实、心灵手巧,除家家做砂货、辈辈有传人外,小西庄村还有两大特點,一个是会做饭,厨艺高超,流传乡里,方圆十里八乡的红白喜事,大都是小西庄厨师烹调而制;
一个是会说唱,搞演出,能歌善舞。小西庄每年编导的文艺节目都要唱到市、省,甚至全国各地。2018年小西庄妇女编排的歌舞还在深圳文博会上一展风采,惊艳鹏城。小西庄村将陶艺、厨艺、演艺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砂器文化生态园,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选择。

好东西在手 缘何不能做大做强

小西庄村有流传千年的砂器文化,有荡气回肠的乡愁根脉,但始终没有呈现出独特深厚的山村底蕴,更没有形成惠泽于民的产业品牌。通过剖析,他们找到了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症结。

一是发展规模偏小。小西庄是砂货生产的发源地,虽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亘古不变的手工作坊,限制了其发展规模。兴盛时期全村有70多座砂锅炉,年产达到80万件砂器。随着原材料成本的涨价和产品利润的微薄,导致生产厂家由解放初期的70多家减少到改革开放初期的20多家。到2017年,仅剩7家,产量只能达到30万件,规模偏小,限制了市场扩大。

二是传承后继乏人。砂货生产从备料到制作,从烧成到熏釉,都有严格的技术和工艺,需要付出极大地辛苦和毅力,更要用心琢磨和用心体验,方可掌握这一技之长。珍藏绝技和掌握生产工艺的老一辈工艺师逐渐下世,在世的年龄偏大且人数很少,行业技术工人大幅减小,因而,许多年轻人怕吃苦,怕费劲,不愿意从事这一行当,后继乏人的问题越来越显得更加严重,砂货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境地。

三是环保难度加大。由于传统的烧制工艺,不可避免会产生烟尘污染,而用煤气烧制则投入较大。同时,在烧制过程中又难以把握火候,造成成品率低下,半成品居多。到2017年底,全村原有的7家砂器生产企业中,只有“玉祥砂锅”一家开始探索工艺改造,建设小型煤气炉。

四是发展理念滞后。过去,一直是就砂货生产而生产,就砂货销售而销售,没有把砂器产业放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高度上来,加以研究、探索和发展,缺乏将砂器传承与文化兴盛、生态建设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缺乏先进的理念支撑和时代创意突破,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安排。

明晰思路 推进产业建设

小西庄村全村上下进一步发展砂器生产的信心和决心。特別是经过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多次研究讨论,一致认为,传统的砂器生产一定要寻找探讨出一条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发展路子来,这就是建设小西庄砂器陶艺文化生态园。具体设想是:

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建设一个成体系、现代化的砂器生产区。砂器生产区要按照质地上实现精细化、种类上注重特色化、功能上强调实用化,承载上彰显艺术化的原则推动生产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以最完善的环保措施,实现原材料处理无尘无污染。村集体要出面建设两条切合初级发展的连续式隧道窑,将个体生产难以承受的大型投资,交由集体完成。同时,还要注重成型工艺的改进,逐步实现滚压成型为主,手工成型为辅的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并行发展的最佳状态。

以文化发展为方向,建设一个多功能、能传承的文化展示区。要把传统的砂器生产提升到文化传承的水平上来,给传统产业在方向和品质上进行重新塑造。拟在展示区内设置砂器博物馆、产品展览馆、陶艺体验馆,同时,设立砂器陶艺研究所、工艺制作传习所、大师工作示范室等,努力为砂器陶艺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平台和载体支撑。

以生态发展为载体,建设一个高标准、环保型的绿色体验区。小西庄村背靠阳泉市新城森林公园,有着优越的生态环境。体验区要以绿色环保为目标,园区建设坚持绿地面积不少于40%的原则,让厂区四周实现“春有绿叶夏有果,秋赏蓓蕾冬赏花”的美景。同时,要将传统农产品种植与现代果蔬种植巧妙穿插,并建设相应的集休闲、观光、餐饮、服务一体的配套体验区。

抓落实 求实效

围绕以上发展思路,他们采取公司运作,招商引资,企业主体,富民强村的措施加以推进。

公司运作。村委会要组建小西庄砂器文化生态园发展公司,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园区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拟先行规划面积150亩具体运作。同时,做好洁净能源的引进和烧成设施的改进建设。

招商引资。引导投资商和个体生产人到园区投资兴厂,并在成型制作、产品开发上率先作为,主要负责成型产品制作、陶艺产品开发,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品知名度。

企业主体。要积极支持和巩固发展现有砂货企业,扶持原有停产企业恢复发展,把愿意发展砂货生产的手艺人和技术员吸引回来、组织起来,不断壮大小西庄砂器产业发展力量,真正使砂货成为小西庄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富民强村。通过打造砂器陶艺文化生态园,改变村集体薄弱的被动局面,同时,不断增加村民收入,真正使小西庄村民富起来、强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