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汉,硬气,硬功

杨圣梅

提起鲁迅,眼前就映现出一副令人肃然起敬的铮铮铁骨的面孔:隶体"一"字的胡须;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这时脑海中悠然蹦出一个字:"硬"。

鲁迅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位堂堂正正的"硬汉",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或多或少都透着"硬气",尤其是他写的杂文,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是横扫一切的"硬武器"!我们教他写的文章得须有"硬功"!

"读其文能识其人,见其文如见其人"。理解这个人,读懂他的作品,才有可能教好他的作品。

1 正确认识鲁迅傲立于史册的"硬汉"形象

鲁迅以笔为武器,口诛笔伐,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喻为"中国的托尔斯泰"。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始终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鲁迅曾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我认为:鲁迅是以"硬汉"形象傲立于史册的。

2 正确理解鲁迅作品中所透出来的"硬气"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所以少年的鲁迅心中就充满了硬气: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这种硬气必然要渗透到他的文学作品中。

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所以鲁迅一生都在奔走呐喊,呼吁救国救民,是那股不屈不挠、威武不屈的"硬气"支撑着他奋斗到生命的尽头!

3 正确大练教好鲁迅作品的"硬功"

"学无止境 、教无止境 、研无止境。"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环节,课堂教学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德育、智力、能力等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正确大练教好鲁迅作品的"硬功"。一句话就是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我认为在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的作品时要做到以下的五个结合:

3.1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产生的思想基础

文章是作者在特殊条件下有感而发的产物,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因此,在一些特殊课文的教学中,做好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结合时代背景理清作品的故事情节

时代背景不同,生活在那里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模式等等都会有着明显的区别。我们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理清作品的故事情节。

3.3 结合当时的环境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据此我们可以分析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4 结合鲁迅特点分析其作品惯用的写作方法

鲁迅写作的风格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嬉笑怒骂以文学形式去唤醒当时麻木的民众。他惯用的写作方法如:"画眼法"等。

我们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择其要者精讲、善导,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

3.5 结合作品的时代意义归纳作品的主题

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主要决定于它的时代意义。鲁迅的杂感是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记录。虽然"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进而综观他的所有的杂感,则又几乎写出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风貌。

收稿日期:200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