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表达式规律巧解两类数学题

谢莉

摘 要:我们换一个新的视角考察表达式kα+β(k为任意整数,α,β为常数),定义β为初始值,k的系数α称为周期值,可以发现xx=kα+β,k∈Z表示的是以β为起点,其余各个x的值每隔α出现一次,且与β相差α的整数倍的实数集.从初始值和周期值的角度理解此表达式,可以巧妙地解决一类集合关系、三角函数任意角等问题.

关键词:初始值;周期值;集合关系;任意角

高中数学课程中,在学习集合和三角函数时,会经常接触到表达式kα+β,其中k为任意整数,α,β为常数.如x=k4+12,k∈Z.当我们取k=-3,-2,-1,0,1,2,3,…时,可得x=-14,0,14,12,34,1,54,….经过观察可以发现每两个数之间均相差14,x的值以12为起点,每个x的值与12均相差14的整数倍.因此,对于一般的表达式x=kα+β,k∈Z,可以定义β为初始值,它是一个固定值,定义k的系数α为周期值, kα即表示与初始值β相差k个周期.从“周期”的角度理解此表达式,可以简单快捷地解决以下两类数学题.

1 “打点法”解集合关系问题

集合的关系问题是集合内容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高考和平时练习中均有这种类型的习题.

例1 (2002年广东卷)设集合M={x|x=k2+14,k∈Z};N={x|x=k4+12,k∈Z},则( ).

A.M=NB.MNC.MND.M∩N=

通常有两种方法:分类讨论和列举法. 但这两种方法各有其缺点.分类讨论比较抽象,部分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这样分类;列举法涉及到计算,容易出错并且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下面介绍一种新方法——打点法,它能有效避免以上两个问题.

1.1 确定初始值和周期值

对集合xx=kα+β,k∈Z,k为整数,k的系数α称为周期值;β为初始值,它与周期无关.

1.2 确定数轴的最小刻度

已知两个集合A=xx=α1k+β1,k∈Z;B=xx=α2k+β2,k∈Z,取α1,β1,α2,β2四者的最小值(0除外)为数轴的最小刻度.

1.3 在数轴上列举出集合的一些点

如对集合A=xx=α1k+β1,k∈Z,先在数轴上标出初始值β1,再在β1两侧每隔α1个周期打一个点.如此,在数轴上便标记有集合A的若干个点.同理,用不同的符号在同一数轴上标记集合B=xx=α2k+β2,k∈Z的若干个点.通过在数轴上打的点对比,就能分辨集合A,B的关系.

例如采用“打点法”解决上述高考题.

解 集合M的初始值为14,周期值为12;

集合N的初始值为12,周期值为14.

因此取14为数轴的最小刻度,并在数轴上用“”表示集合M的点:先在数轴上标记出初始值为14,然后每隔12打一点“”;同理,用“△”在同一数轴上标记出集合N的点,如图1.

从图中显然可见MN.

例2 (1984年全国)数集X={(2n+1)π,n∈Z}与数集Y={(4k±1)π,k∈Z}之间的关系是( ).

A.XYB.XYC.X=YD.X≠Y

解 集合X的初始值为π,周期值为2π;

集合Y的初始值为π和-π,周期值为4π.

因此取π为数轴的最小刻度,并在数轴上用“”表示集合X的点:先在数轴上标记出初始值π,然后每隔2π打一点“”;集合Y有两个初值,先用“”表示初始值π,并在π的两侧每隔4π打一点“”;用“△”标志初值-π,并在-π的两侧每隔4π打一点“△”,如图2.

从图中显然可见X=Y.

打点法的本质是列举法,由于其结合了数形结合思想,所以可避免繁复的运算和抽象的分类.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被大部分不同基础的学生所接受的办法.

2 任意角的象限问题

从“周期”的角度,可由给出的角的集合轻松作出角的终边,或者由给定的终边写出角的表达式.

例3 已知α是第二象限角,则α2是第象限角.

解 由于α是第二象限角,所以π2+2kπ<α<π+2kπ,k∈Z.所以π4+kπ<α2<π2+kπ,k∈Z.

先把π4+kπ的終边作出.在坐标系中先画出π4的终边,该终边逆时针旋转,每转过π时画一条射线,可以发现,π4+kπ表示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图3).同理可作出π2+kπ的终边.于是α2表示终边在图中阴影部分的角(图4).因此α2是第一或第三象限角.

例4 终边在直线y=±x上的角的集合是.

解 终边在y=x上且在第一象限的角为π4,令它作为初始值β,观察发现每隔π2出现一个终边,故周期值α为π2,代入表达式kα+β,故终边在直线y=±x上的角的集合是{x|x=kπ2+π4,k∈Z}.

{x|x=kα+β,k∈Z}的本质是以β为初始值,α为周期的数集.在这个视角下,后续课程中出现的三角函数周期、诱导公式、复数的根式方程的根的个数等问题就变得简单易懂了.

参考文献:

[1]欧阳光中,陈传璋,等.数学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收稿日期:2019-12-15)